對戰袁紹,取得初步的勝利。

張墨並沒有被這勝利衝昏頭腦。

袁紹還沒死,冀州、幷州、青州以及幽州大部分地區都還在袁紹的控制之中。

官渡這場戰爭,張墨僅僅是打敗了袁紹這次出征的軍隊,但是卻沒有真正的將袁紹的政治集團擊潰。

即便是歷史上的曹操也沒有在官渡之戰後,馬上就對冀州用兵,而是在袁紹死後,袁熙幾兄弟互相爭權奪利的時候,各個擊破,這才將袁紹的地盤接手過來。

以靜制動,是張墨對袁紹的戰術。

最關鍵的是,張墨所轄的地區也經不起長時間的戰爭,因為糧草和稅收都支撐不起。

這也是一開始袁紹麾下的謀士有人建議袁紹等幾年再同張墨作戰的原因,因為只要再等幾年,袁紹的實力會更強,強者越強,那時候再戰,張墨可能會輸的很慘。

當然袁紹這人,剛愎自用,且聽不得謀士的一些意見,在官渡之戰後,還將直言敢諫的田豐殺了,簡直是自毀長城的典型。

而張墨在官渡之戰後,也獲得了一批人的支援,還收取了袁紹的一些部將投誠,這裡面就有名將張郃,還有高覽。

這一仗袁紹損失七、八萬人,武器、輜重、圖書、珍寶無數,對袁紹這邊計程車氣打擊是致命的。

同時冀州各地也開始出現叛亂,袁紹也有些自顧不暇。

對此,張墨也開始整頓轄下的官吏,先前參與叛亂的都收押起來,換上了朝廷指派的人。

張墨以劉協的名義頒佈了‘大漢官吏上計制度’詔書,規定朝廷外派的官和吏,在年底的上計時,如果考核優秀,就能透過選拔進入朝中的各個部門任職。

此舉一出,震動整個大漢。

因為這給底層官員一個上升的機會,同時也是第一次明確將胥吏納入上計升遷制度。

胥吏郡縣內的佐官,同時也是郡縣推動朝廷政策的主要執行者。

原本這些胥吏都是當地大姓或者一些寒門士子充任,雖說在當地有著較高的地位和權力,但是胥吏沒有太多的上升途徑,除非先前的郡縣長官願意推薦他們。

但是大部分的郡縣長官都是流官,在大漢朝廷穩定之時,這些一方之主都只是藉著郡縣長官之名,作為他們升遷的跳板,並未真正的把所轄的郡縣當做一回事。

再加上,許多郡縣的胥吏勾結在一起,排擠朝廷指派的郡縣長官,許多人為了穩步度過流官時間,只能忍氣吞聲,但他們絕不會和胥吏有太好的關係,離開的時候不捅刀子都算好了。

張墨的這一舉措,贏得了各地大姓士族的認同,各地的大姓士族紛紛派人去長安城同張墨接觸。

再隔了一段時間,張墨召集了各地的大商賈在長安城商討要事。

這次會議,史稱‘商賈會議’。

在會議結束以後,張墨又以劉協名義頒佈了一條詔書,是為‘商賈律’,這一條詔書更是令所有商賈奔向告走,歡呼雀躍。

因為這條名為‘商賈律’的詔書,其實嚴格來說是一篇經濟法,由張墨牽頭,陳群等人結合大漢情況,一同起草的一份經濟法。

第一條就是解除了對商賈的特殊限制,因為大漢高祖立國之初,就對商賈做出了各類超越普通人的限制,而張墨則將這些特殊的限制取消。

第二條就是將合同保護寫入詔書,規定了商賈之間的交易,以合同為準則,各州郡縣也以此為判案的依據。

第三條就是朝廷開始正式對商賈徵稅,以交易額為準,每筆交易大概抽稅百分之十七左右。

……

相較於先前的嚴苛,張墨的商賈律簡直是大漢商賈的福音。

這條律法在頒佈幾個月後,一些異域的胡商也被吸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