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丁、陸七郎這兩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同鄉,原本並不在東江軍團的挑選之中的。

畢竟他們看起來與普通人真的沒有太大的差別,完全不是那種膀大腰圓的壯漢。

不過,包丁、陸七郎兩人表示自己會一點三腳貓功夫,並且演示了幾下「粗淺」的拳腳之後,還是被東江軍團給接受了。

那個百人長甚至提前給包丁、陸七郎兩人放話了,先試用一兩天,如果老實可信的話,便帶這兩個無牽無掛、無依無靠的青年當兵吃糧去。

這就樣,包丁、陸七郎跟其他近百個青壯一同擠上了一艘中翼戰船,朝著淮陽縣常平鎮糧倉碼頭進發。

沿著河道真正進入淮陽縣地界一段距離之後,才能發現從西線撤下來的東江軍團士卒數量確實不少。

常平倉之所在:常平鎮,更是武國淮郡的重鎮,三面環水,通衢之地。

常平倉除了有一師兵力駐守之外,水面上還有一營水師巡弋,維持碼頭裝卸穀物、各式貨物的秩序。

因為有難民同時湧入淮陽縣的關係,東江軍團計程車卒便在常平鎮碼頭對岸簡單的紮下了好幾座營寨。

從營寨規模以及戰旗、將旗等等的旗幟來看,東江軍團從西線撤下來的人馬應該至少是三個師。

包丁、陸七郎兩人擠在那些青壯之間,近百人都在好奇的四下張望著,倒也不顯得他們兩人有什麼異常。

常平鎮的碼頭之上,也不弄什麼虛的。從難民當中挑出來的青壯集中在了一起,先是飽餐一頓,這才開始幹活。

這些青壯的主要任務就是將常平倉內那些裝有正糧、雜糧的布口袋搬出來,裝上漕船。

常平倉進倉出倉的管理十分嚴格。

驗糧時會用炭筆在口袋外面畫上各自專用字元,叫作「戳袋」,表示已由驗訖,對其質與量負責。

出倉時還要核對「戳袋」,一一在冊子之上進行刪減,再由押運的東江軍團派人查驗,雙方各自在交接文書上簽名畫押。

這當中還會隨機的抽取布口袋檢驗裡面那些大米、麥豆等等的存糧品質是否正常,有無受潮黴變等等情況。

此外,武國明令規定,每條漕船准許攜帶貨物二成,自由在沿途販賣。

並允許漕船沿途招攬貨源,代客運輸酒、布、竹木等大宗貨物,往來貿易。

這些貨物,自然也是由臨時徵召而來的青壯負責裝運。

當包丁、陸七郎兩人意外的發現其中一艘五百石的漕船所攜帶的貨物當中有數十根上好的木料的時候,兩人對視了一眼,發出了會心的一笑。

這些用作棟樑的上好木料,都是從西線的丘陵、山地好不容易收羅回來的,泡在水面,系在船尾。

眾所周知,因為境內山地較少,武國的上好木材一向是緊缺的。

總之,幌子算是找到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把藏在淮陽縣外面那兩根「木樁」魚目混珠的加入這些木料當中。

當然了,首先的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合理的進出由東江軍團設定的隔離帶。

那兩根「木樁」自己可沒有長腳,包丁、陸七郎無論如何也得親自走一趟。

這時,之前臨時徵召包丁、陸七郎的那個百人長再次出現在了他們面前。

百人長對碼頭上的監工打了一聲招喚,說明了要借人一用。

此時,碼頭上的搬運、裝船等等事項都已經進入了尾聲。

臨時徵召來的那數千青壯有的留了下來,被東江軍團的將領給領走了。

有的青壯則再次集中了起來,暫時住進了已經被搬空了的幾座倉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