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日軍武備,蝦夷屬明(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仙根從碼頭登陸,帶著十名水師陸戰隊將士徑直向酒井忠勝、松平信綱等幕府官員走來,對後面列陣的數千幕府軍隊視如無物。
說起來,如今的幕府軍隊裝備並不算差。
早在萬曆時的朝鮮戰爭中,日軍火繩槍裝備率便達到了三成以上,甲胃亦頗為精良齊全。
除此外,還有名為“大筒”的單兵火炮,與明軍虎蹲炮類似,但口徑要更小、更輕便,說是大號火槍也可以。
其次便是手持射箭炮,類似火箭筒,只是射發的是火箭(字面意思),一般都用於海戰,威力很一般。
至於大炮方面,則以弗朗機為主。
紅夷大炮也有,但口徑並不大,數量也少,幾乎都裝備在江戶、京都、長崎這三座重要城池上。
因為不論是之前的豐臣秀吉政權,還德川幕府,主要防備的還是其他外藩大名,而非島外之敵。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後,接手了左渡島金礦和石見銀山,將其列為直屬領地,加大了兩處礦藏的開採。
早些年能年入百多萬兩,即便幾十年後的現在開採難度變大,也能年入幾十萬兩,所以德川幕府還是相當有錢的。
所以,幕府直屬軍隊除了火器裝備率頗高,著甲率也很高,冷兵刃更是精良。
然而,再好的裝備也需要人去使用。
之前被大明艦炮嚇到,這些軍隊幾乎要潰散,如今也只不過是勉強站得齊整,跟李仙根這幾年所見到的大明新軍根本沒法比。
再加上李仙根本覺得自己是上國天使,面對日本這等島夷之國有著天然的心理優勢,來到一眾幕府官員前時,氣勢便格外的昂揚。
他先拿出一份朝廷給予日本的聖旨,或者說國書,也不管面前的幕府官員們聽不聽得懂,就當眾大聲宣讀起來。
這份國書主要是闡述大明與日本關係的。
大體意思是,早在漢朝時,日本與中土便有了民間交流。
在一千年前的隋朝時,隨著日本官方向中土派出“遣隋使”,兩國便開始了官方的交流。
之後日本時不時遣使來向中土王朝朝貢,學習文化、技術,這種背景下,直至大明前中期,兩國關係都還是不錯的。
但萬曆時期,你們日本侵犯大明藩屬國朝鮮就不對了,是對上國的冒犯。
第一次明、朝與日本戰爭末期,到北京談判的日本使者更是撒下彌天大謊,讓大明誤封關白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
後來日本雖然兵敗從朝鮮撤軍,但外交上的事卻就此擱置了,沒個結果。
所以,大明此次遣使日本,一是為了恢復兩國官方交流,二便是為當年的那場大戰做一個了斷,好讓兩國真正化干戈為玉帛。
此時的日本漢文化很盛行,而且文字都是在唐朝時彷造漢字得來的。
日本貴族們壟斷知識傳承,卻也都受漢文化影響嚴重。
如酒井忠勝、松平信綱這樣有家族底蘊的大名,大多能通讀漢子書籍,也能聽懂、會講漢話。
兩人發現,這大明的國書乍一聽很是堂皇和善,有大國風範,實則暗藏機鋒,隱有追究當年日本進犯朝鮮之事的意思。
李仙根宣讀完,便將國書交給一位陸戰隊將士,由其遞給對面。
隨後他又拿出另一份文書,再次讓人遞過去,依舊用漢話道:“這是我大明對貴國的幾點要求,為了兩國之間的和平友好,還望貴國能夠應允。”
另一邊,酒井忠勝、松平信綱正拿著國書準備仔細研究一番呢,沒想到竟然聽到這樣一句話。
這可跟他們印象中做事委婉含蓄的大明使臣風格迥異啊,倒是跟西洋人有些相似。
等兩人開啟那份寫著大明要求的文書稍稍觀看,臉色就都變了。
上面提了好幾件大事,沒有一件是他們能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