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奈曼蘇默城,即昔日開平城。

這裡是元代所建的第二座草原都城,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基為帝,因而被譽為“聖龍起飛之地”,後為大元上都。

大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開平城被破頭潘、關先生所領紅巾軍攻破,宮闕被焚燬,此後元、明皆未重修。

洪武年間,此地被設為草原軍鎮開平衛,以應對北元的反擊,隸屬北平都司。

後成祖五次征討草原,應對崛起的韃靼和瓦剌勢力,其中四次都經過開平,以其為重要中轉站。

可惜永樂中期以後,氣候開始轉冷,開平周邊屯田無法為繼。再加上韃靼、瓦剌的興起,明軍在草原不斷後撤,使得開平漸漸成為孤立據點。

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下令將開平衛南遷至宣府獨石堡,開平城就此被完全譭棄。

元、明兩代都曾經營開平,可見其在漠南草原的位置是頗為重要的。

如今其被譭棄,只剩下殘垣斷壁,內裡草木叢生,已不再適合居住。

且其在草原政治地位特殊,一般部落也不敢佔據此地,因為容易招致其他部落的聯合攻擊。

不過,倒是周邊部落需要會盟時,會將地點定在這個於草原人來講有著特殊意義的地方。

昭武五年,五月中旬。

陸續有蒙古貴人帶著親騎來到此處,紮下營地一邊放牧,一邊等待著什麼。

至五月十八日,原附屬於察哈爾的敖漢、奈曼、喀喇沁,以及林丹汗敗亡後從察哈爾分裂出來的蘇尼特、烏珠穆沁、浩齊特、克什克騰,還有原屬於內喀爾喀五部的巴林、翁吉刺特兩部,共計九部貴人彙集過來,參與此次的楚固拉幹(協商性質的集會)。

這次集會主要是由喀喇沁部發起的,且開平目前離喀喇沁的領地最近,就在其領地西北邊緣。

另外,目前喀喇沁實力也是參與集會的九部中最強的。

敖漢部、奈曼部原本實力也不弱於喀喇沁部多少,但因為歸附清國較早(1627年兩部同時歸附後金),在入關後的北伐之戰等戰鬥中損失較大。

昭武三年,這兩部又被出關的明軍重點“照顧”了一番,如今實力別說比不上喀喇沁,便是比之蘇尼特等從察哈爾分裂出的部落都大有不如。

因此,當九部首領在開平內一處被清理出的小廣場上聚集後,其餘八人便都等著喀喇沁部首領固魯思齊布開話頭。

固魯思齊布三十多歲的樣子,正當壯年,能作為集會的臨時盟主本應該是件讓人高興的事,可他此時臉色卻一片陰沉。

他站起來掃視諸首領,開口便道:“大明昭武女皇帝太不把我們漠南蒙古諸部放在眼裡了,一封聖旨,就想讓我們像聽話的羊羔子一樣歸附。

不,那不是歸附,而是要奪取我們的牧場、牧民,甚至是我們祖輩傳下來的高貴地位!

可她所給的卻都是什麼封賞呢?一些沒什麼實際好處的虛爵。

如我喀喇沁,即便應旨歸附,也不過是給個倒數第四級的輕車都尉而已。

昔日我的父親可是被清國封為郡王,按理我也是繼承了清國郡王的。可到了大明這邊,竟然成了小小的輕車都尉!

而且大明那邊決口不提金銀等賞賜——這是什麼意思?一個低下的虛爵就想打發我們嗎?!”

固魯思齊布顯然是對大明怨氣不小。

不僅僅是因為這次大明強勢收取漠南蒙古,給予的賞賜無法令他滿意,還因為他父親蘇布迪是死在明軍手中的。

他們這一家雖坐著喀喇沁首領之位,可實際上卻是早先的朵顏部人,姓兀良哈。

當初的朵顏部從朵顏衛遷離,直接裂開成諸多小部,被融入周邊其他部落中,如察哈爾、科爾沁、喀喇沁、土默特等,都有昔日朵顏部的人。

二十年前(1628年),蘇布迪隨林丹汗率部向東擴張,擊潰了當時的喀喇沁部,隨後蘇布迪就成了新的喀喇沁部首領,只是為了方便統治,才依舊沿用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