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荷蘭主使大放厥詞,荷蘭副使命喪當場(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今大明文官武將以及百姓在朱媺娖以大明報等報刊的引導下,已睜開眼看世界。
雖然仍覺大明乃全球第一大國,文化自信心極強,卻並沒有過於蔑視荷蘭等西方國家。
控制壕鏡後,陳際泰、鄺露等人也沒有在談判場地做什麼特殊佈置,只是結合明荷兩方的規矩,將談判場所選在了申明亭與教堂之間的小廣場上。
為了避免遭遇雨天,還專門搭了棚子。
至於談判桌,既沒有按大明以往的習慣,分出主客之位,也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只擺一條長桌。
而是仿照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風,讓雙方使者分桌分座相對而談。並在桌子上都放上了雙面漆字木牌,以表明雙方談判主使、副使的身份。
盧克等來談判的荷蘭人在大明官員的引領下、在明軍將士的護送下來到此處,瞧見這般佈置,倒是頗為意外。
他們還以為會像以前那樣,大明官員坐在衙門主座,他們則好像待審犯人一樣站在堂下,沒想到居然不是。
盧克並沒有因此高興,眉眼間反而籠上了陰霾,因為他已切實地感受到了大明官員辦事風格的變化。
說起來,荷蘭作為歐洲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國家,自十六世紀六十年驅逐西班牙統治者獨立後,不久就走上了全球殖民的道路。
從西元1595年至1648年這五十幾年間,荷蘭作為一個後起殖民國家,雖然在全球獲得了不少地盤,可在軍事上並沒有獲得多少勝利。
不論是與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西方國家,還是與東南亞的當地國家,又或是與大明,凡有戰爭,荷蘭幾乎都是戰敗方。
可以說,荷蘭在十七世紀中後期的崛起,主因並不是軍事上的勝利,至少不是陸地戰事的勝利。
而是依靠其較為強大的海軍,以及強大的海上貨運能力,聰明的經商頭腦,以及相對較為高效的殖民方法。
所以,對於戰後從談判桌上獲取利益,荷蘭人是頗為熟練的。
盧克見副使德拉佩始終沒有出現,便讓隊伍中另一人暫時充任副使。
來到標註著“荷方談判住使”的桌子後,他沒坐下,也沒跟大明這邊的官員講什麼禮節,直接憤怒地一拍桌子,用荷蘭語大聲說起來。
“我們尼德蘭國王以及議會的議員們得知福爾摩沙(此處指東蕃島)之戰後十分憤怒,一致認為應該將我們的主力艦隊從大西洋調過來,嚴懲你們明國!
只因念你們也是文明之國,又在萬里之外,才在東印度公司董事的勸解下,給明國一個談判解決問題的機會。
現在,我,盧克·範·萊德,作為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談判主使,傳達我們國王及議會之意,讓你們明國交還此前東蕃島之戰抓捕的我方官員、士兵以及公民。
另外歸還應屬於我們的福爾摩沙,再賠償白銀五百萬兩!否則就等著面對我尼德蘭無敵艦隊的炮火吧!”
盧克這一番話跟當初傳遞給陳際泰及大明朝廷的話顯然是不同的,完全是在漫天要價。
大明這邊的談判主使鄺露、副使黎遂球雖然知道開始雙方都會獅子大開口,可真聽了盧克這番話,還是氣得不輕。
鄺露原本還想以禮為先,給這場談判來個正常開場的,此時卻是改了主意。
他道:“貴使莫要大放厥詞,還是先看一個人,再談正事吧。”
說完,他跟後面的人說了幾句話,這人離去不一會兒,一個披頭散髮、渾身溼漉漉的紅髮中年男人就被兩個明軍帶到了小廣場上。
瞧見這人,荷蘭一方不少人都發出了驚呼——
“是德拉佩!”
“他怎麼變成這個樣子,難道被明國人用刑罰審訊了嗎?”
“很有可能。不過他看著倒更像是落了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