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邊,作為一縣局正的張穆,一手握著腰刀刀柄,一手拿著短手銃,走在武裝巡警隊伍的最前面,步若流星。

沒走多遠,他便指向一個炮臺,吩咐道:“讓通譯喊話,叫炮臺上的弗朗機人放下武器,下來接受檢查。”

隨行的通譯領命,先用漢語,再用葡語,喊話兩遍。

張穆則拔出了腰刀,轉動著短手銃,虎視眈眈。

他雖是東莞地主出身,卻志不在土地裡的那點錢財,也不想整日算計著如何壓榨佃戶,又或者是謀取更多田地。

他少年時就倜儻任俠,工詩畫,善擊劍,好騎射,鄙視腐儒之流。

二十七歲時,他曾到北方遊歷,感慨國多憂患,便想保衛邊疆,為國立功,可惜沒能得到掌兵的督撫及將領任用。

得知清虜入主中原,輕鬆佔據北邊半壁江山,他料定清虜必會南下。

於是在家鄉訓練鄉勇,準備抗擊清虜、保衛鄉梓。

誰知當今天子橫空出世,一兩年間便驅除了清虜,平定了流寇,令大明恢復太平。

張穆原以為一身才學再無用武之地,本要趁著年紀不算太大,去海外遊歷一番,卻在新政推廣至廣東時,得到了香山縣巡警局局正的任命。

如果是別地的巡警局局正,張穆還未必會看得上。

但香山因濱海,且有壕鏡在治下,百年來一直都是多事之地,用武之處。

巡警局好歹也算是半個軍事單位,所以張穆就上任了。

此番則是他任香山縣局正後參與的最重大行動,上面為此事,甚至從廣州府城調來武裝巡警受他調遣。

受上官如此看重,又有如此好的機會,張穆當然要好好表現,把整頓壕鏡之事辦好。

見炮臺上的葡兵聽了通譯喊話後毫無動靜,張穆便要讓人強攻上去。

可就在他下令前,一名葡萄牙士官跑了過來,大聲衝炮臺上喊了句,這幾十名剛才還準備頑抗的葡兵便平舉起火繩槍,排隊走下了炮臺。

如此輕易就搞定一個炮臺,張穆只覺得索然無味。

當即讓人下了這些葡兵的火槍等武器,再勒令葡兵在炮臺旁邊等候,他就帶人前往下一座炮臺···

葡萄牙人為了應對海盜以及荷蘭人這樣的對手,同時也為了進一步佔據壕鏡,在這裡修建了不少炮臺。

其中的幾個大炮臺實際已經是堡壘了,每座都擺放了十幾門大炮,擁有配套的步兵防禦設施。

如果非要強攻的話,以大明武裝巡警的裝備,恐怕還真需要付出一定傷亡,才可能打得下來。

然而此時,因為議事會已經決定配合大明的整頓,杜琛這個軍事長官也因外面的大明衛戍軍選擇屈服,壕鏡的炮臺等軍事設施中的葡兵,便一槍未發,就成群結隊地投降了。

讓張穆沒有想到的是,葡萄牙正規軍的武裝都被順利解除了,武裝巡警們卻在清查並驅除非法入境者時跟人動起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