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大明不願因罪興兵,令草原生民遭難,便給你部一個彌補過錯的機會。

只需你部鄂齊爾圖遣長子來我大明,攜鄂齊爾圖道歉信向犧牲將士的家屬賠禮謝罪,並在我大明為質十年,雙方即可重修友好。

望你部珍重此機會,若有不服,將來開戰,我大明必讓你部在草原上除名!”

說到底,大明還是要些面子的,便沒有在問責的聖旨中寫明“十倍賠償”,只以“賠禮謝罪”替代——這事得由黃宗羲這位使者來說明。

至於說和碩特部一軟到底的情況,或者說,等將來大明有功夫打和碩特部了該挑什麼藉口,朱媺娖與眾軍機大臣也考慮過。

那便是送來大明為質的鄂齊爾圖長子回去繼承和碩特部首領之位。

聽著似乎沒什麼,但裡面實際大有講究。

首先,質子在大明十年,朝廷會派人教導他,讓他心中親近、仰慕、敬畏大明,絕不會生出與大明為敵之心,甚至想要帶著和碩特部直接歸順大明。

以大明如今的種種生產建設“奇蹟”,要做到這點並不難。

其次,不管鄂齊爾圖原本心中是否想要這個長子繼承汗位(草原部落,如果有選擇,一般習慣幼子,或是年齡較小的兒子,繼承主位),大明送質子回去強勢接替汗位,都會惹得和碩特部勢力不滿。

其一,是因為質子離開十年,在和碩特部肯定沒有多少勢力,必須得受大明支援(掌控),才能坐穩汗位。

其二,和碩特部肯定有原本更適合繼承汗位的人,因被質子搶了汗位而心生怨恨。

這樣一來,到時候和碩特部要麼發生內亂,質子汗向大明求援;要麼質子被殺,讓大明有理由出兵問罪;要麼就是質子順利掌握和碩特部,親近大明,乃至歸順大明。

總之,此番大明問罪和碩特部提的條件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

當然,最可能的情況是,大明用不到質子——倘若鄂齊爾圖明年聯合瓦剌其他部落及固始汗進犯,那大明以後直接滅了他們就是了。

鄂齊爾圖雖然在黃風口一戰中被打怕了,可聽大明竟然讓他遣子為質,並讓他寫道歉信,還是炸了。

他勐地站起來,一手提著銀酒壺指向黃宗羲,厲喝道:“居然讓本汗道歉,還遣子為質,真當我瓦剌怕了你大明嗎?!”

鄂齊爾圖到底是瓦剌的盟主之一,基本的心機還是有的。

他這看似憤怒的一句問話,其實藏著很大的陷阱——他言語中說的是瓦剌,而非和碩特部。

倘若黃宗羲順著他的話,說類似於“瓦剌也不過塞北蠻夷,我大明滅之如屠狗”之類的話,那麼和碩特部就可以將這話傳給其他瓦剌部落知曉,增加各部對大明的敵意,以促成來年聯合進犯大明之事。

黃宗羲來出使前,鴻廬寺就有專門的團隊,為他研究了出使和碩特部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以及各種需要注意的地方。

因此,聽了鄂齊爾圖帶著陷阱的話,黃宗羲哈哈一笑,道:“鄂齊爾圖,你當自己是瓦剌汗王嗎?可惜你只是和碩特部的首領,瓦剌的兩位盟主之一而已。

本使也不怕告訴你,我大明已派出使者前往準格爾部。你要將整個瓦剌都帶著捲入與我大明的戰爭,卻是休想。

你現在唯一的選擇,便是老老實實接受問責,遣子為質,寫信向我大明罹難將士賠禮道歉!”

“氣死我了!”鄂齊爾圖面色脹紅,見大鍋裡水已沸,卻沒有羊下鍋,便喊道:“來人,將這個明國使者扔大鍋裡活煮了!”

汗帳侍衛聞聲,立即就要來捉黃宗羲。

黃宗羲雖然心中也暗呼玩脫了,可面上卻仍是一副凜然不懼的樣子。

畢力格等和碩特部前來聽議的貴族回過神來,忙紛紛勸阻——

“可汗息怒。”

“可汗,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如果我們殺了明國使者,傳出去怕是會有損我和碩特部聲譽啊。”

“不如先將明國使者帶下去,我等好好商議一番,再做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