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全不太確定。

這時,其中一個騎兵加速奔過來,老遠便揮動起令旗,喊道:“前方可是毛目頭墩戍守將士?我是第十六鎮第三營偵騎伍長李芳。”

張二全大聲道:“我是毛目頭墩什長張二全。”

待李芳奔到十幾步處停下,兩人互相行了個軍禮,張二全才問:“李伍長來額們這裡有甚公幹?”

李芳道:“大明報派來了一個記者團,要採訪當初各墩臺倖存的將士,還要到那些墩臺實地考察,其中毛目頭墩是重點目標。

張什長,那些民間報刊亂寫文章,汙衊犧牲的衛戍軍兄弟,這大明報記者團就是來找證據,好寫文章打那些人臉的,所以咱們一定要好好配合、接待。”

張二全點頭,道:“我明白了,毛目頭什一定盡力配合。”

隨後,張二全、李芳等了一會兒,匯合了其他人,這才一起向新墩走去。

記者團其實是從後面的墩臺過來的,並沒有走多遠的路,也不算勞累。

當得知眼前人便是當初毛目頭墩那一什僅剩的將士時,記者團眾人都露出了敬重之色,在路上就忍不住詢問起來。

“張什長,可以跟我們說一說犧牲的那些將士嗎?他們都是哪裡人?”

“額們什長邱虎威、伍長婁懷英都是河南人,額那一組齊三元是陝西人,額跟萬大貴是甘肅人···”

對於記者團的問題,張二全只要能答得上來的,都用心回答了。

到了新墩後,記者團並沒有過於麻煩墩裡的將士們,三個團務和黃煥英、李良奇在背風面紮營,要生火自己做飯。

毛目頭墩當然不會看著,而是邀請記者團的人一起吃墩裡的大鍋飯。

至於居住,因為來人太多,只能在外面講究下了。好在記者團不需要在此常住,一兩日功夫就會走。

趁著紮營的功夫,梁孟昌、李道贏、杜杏三個繼續採訪張二全,希望瞭解了每個犧牲的將士。

在張二全的描述中,邱虎威、吳懷英、齊三元、萬大貴、劉茂、劉金等將士,彷彿活生生地出現在他們眼前。

吃過中午飯後,梁孟昌等人又在張二全的帶領下,前往舊墩實地考察。

當來到舊墩前,還未進去,梁孟昌、程頌等人便都大受震撼。

只見這舊墩外牆上,插了許多羽箭,箭簇、槍炮轟打的痕跡更幾乎佈滿了四面夯土牆壁。

梁孟昌等人早就知道,瓦剌人不僅有眾多善於騎射的騎兵,更有火炮、火繩槍,裝備比蒙古人強出一大截,戰力也更強。

此時,僅從這舊墩外牆,他們就能想象得到,當初發生於此的戰鬥有多麼激烈。

“戰爭結束後,上方有令,額們毛目頭墩和其他將士死守的墩臺一樣,被列為英烈紀念之地。

所以,除了諸位同袍的遺體,裡面基本沒動過。幾位記者先生想看的話,就隨額進裡面去看看吧。”

說完,張二全當先走進了毛目頭墩。

後面眾人沒注意到,他已然雙目微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