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道:“咱看你上一個問題講得就不怎麼好,講起來不也慷慨激昂嘛,區區朝廷運轉和治國的小問題,怎麼就不能講了?”

聽到朱元璋的話,郝光明很是無語。

還區區小問題?

明明是大問題好吧。

想了想,他道:“我夫人當過皇帝,不如讓她來給您講講?”

“她一個女子能行嗎?”朱元璋有點懷疑地道。

這時朱媺姕過來插話,“太祖,麻煩您把‘嗎’去掉,我姐姐治理下的大明,疆域是您現在的十幾個大,可能還不止。

她在位時,大明富有四海,天俾萬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可以說繁榮昌盛之極。

您向她討教治國的問題,就跟一個海外小方國來向您討教治國問題一樣,你覺得她說不說得好?”

很顯然,朱媺姕是見不得朱元璋小覷女子的樣子,故意說話沖沖的,氣一氣他。

朱元璋卻根本不氣,反而露出了嚮往神色,“天俾萬國,號稱日不落?行,便讓她來講一講吧。”

以朱媺娖的心胸、氣度,自然不會在這種小事上生氣。

她笑著來替換了郝光明的位置,道:“太祖有所不知,後世朝廷運轉與治理國家,其實也是依賴科學,稱作科學治國。”

“科學治國?”

“不錯。”朱媺娖點頭,“後世的朝廷各部門職能更加細分,使得官員更加專業化,對應的官員也很少跨專業為官。

首先,後世朝廷將軍、政、法以及監察部門分開,但是主管政務的政務院下,便有民政、財政、司法、外交、人力、商務、交通、水利、工業、教育、農牧、科技、銀行、審計、改革等二十幾個部!

負責軍事、律法及監察部門還要另算。

大明呢,朝廷只下轄六部,即便算上五寺、都察院、五軍都督府,總共才十幾個機構而已。”

聽到這裡,朱元璋忍不住打斷道:“後人,咱也知道朝廷部門越多、管的事越細緻,便能管得越好。

問題是哪些官吏都得朝廷發俸祿——聽說宋朝就冗官問題嚴重,成為拖垮朝廷財政的一方面原因,照你這麼說,後世冗官問題豈不是更嚴重?他們財政如何能支撐得了?”

朱媺娖笑了,“太祖忘記了我們早幾天說過的一句話——治國千萬不能因為遇到問題就退縮,而是要設法解決問題。

財政支撐不了,那就設法增加國家收入——千萬不要只想著節流,只有以開源為主,才能解決財政問題。

所以,後世評價一個國家的實力,往往將財政當做軍事之外的第二大因素。”

“財政開源?”朱元璋哼哼了下,“說的來容易,歷朝歷代就沒見在財政開源方面有大成就的,好些最後都成了壓榨老百姓。”

朱媺娖道:“那是因為歷朝歷代都將目光侷限於國內這一畝三分地上,而且是用儒學治國。

倘若用科學治國,促使科技不斷取得突破,在將目光投向海外,財政問題在古代其實很好解決。

比如漢唐,他們只是抓住了‘將目光投向國外’,既打通西域絲綢之路這一點,就強盛冠於歷朝了。

太祖您呢?西域打通了嗎?海外呢,海上絲綢之路也還是由別人把持著吧?”

朱元璋臉色掛不住了。

他從開局一個碗,打下偌大的大明帝國,心理也曾和歷代開國皇帝、雄主做過比較,認為怎麼也能排進去個前三。

可就打通西域這件事上,他卻是趕不上漢武帝、唐太宗。

一是因為要打通西域太費事了,要以來內地糧草,運輸耗損遠比漢唐時嚴重。二是,如今西域絲綢之路相較而言,似乎沒漢唐時那麼繁榮了。

倒是這海上絲綢之路,歷代帝王都沒能掌控,還越加的繁重,他倒是可以嘗試達成這個成就。

想到這裡,朱元璋擺了下手,道:“行了後人,你話題扯偏了,還是繼續講後世朝廷如何治理國家的吧。”

朱媺娖暗笑朱元璋死要面子,卻也不揭破,繼續道:“朝廷各部門職能越加細化後,官員也就越加專業化。

在後世,絕大部分官員一輩子都在某個專業領域內做官做事。

因為是做他們專業的事,就能儘量避免外行指導內行的事,也能更容易在職位上取得成績。

大明如今都是儒學弟子做官——您現在的儒學弟子什麼樣,我不太清楚,但稍稍往後,大明的儒學弟子大多隻懂作八股文,連吟詩作對都比唐宋遜色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