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三十年,十月。

天盛公主領監國郝怡然,以平定北方諸土邦戰亂、拯救千萬印度生民為名義,開啟了公主領對印度中部諸土邦的征討之戰。

此前,天盛公主領的領土主要包括後世印度南部的金奈,以及周邊的泰米爾納德邦、安德拉邦、卡納塔克邦三大邦。

至於南部沿海區域的一些小邦國,以及東部平原區域,都屬於大明帝國在印度的勢力範圍。

公主領不可能跟大明帝國對著幹,自然不會再向東部以及南部沿海擴張,只能向北方,也即是印度中部擴張。

此番,天盛公主領雖然只出兵五萬,卻用三月時間就攻佔了中南部最大的王邦。

隨後天盛公主領又用一年多的時間,陸續攻佔了包括後世馬哈拉施特拉邦、切蒂斯格爾邦、奧里薩邦在內的一大片區域。

天盛公主嶺的領域一躍擴大到七省之地!

這一番大跨步北拓之後,郝怡然謹慎地停止了在印度的對外征戰。

一則,印度北方諸邦國實力要強於南方諸邦國——北方諸邦國原本以騎兵為尊,騎兵眾多,這些年又透過各種渠道購入槍炮,彼此吞併,幾乎個個都能拿出上萬裝備了槍炮的騎兵出來,戰鬥力絕不容小覷。

二則,郝怡然擔心公主領繼續擴張下去,會引起大明帝國的警惕,乃至打壓。

如今公主領對大明帝國還依賴頗多,更難以對抗,若是讓大明帝國敵視、打壓,那日子可就難過了。

事實證明,郝怡然的憂慮不無道理。

乾元三十三年,大明帝國內閣針對印度的貿易進出口措施進行了調整,雖然調整得不大,卻還是令天盛公主領壓力倍增。

公主領的一些工業產品要麼是得不到某些關鍵性零件,要麼就是產品賣不出去,使得公主領的經濟增長速度驟降。

面對這一情況,郝怡然一面與心腹臣屬們調整領地的產業結構,往自產自銷,或是將市場限制印度大陸的方面發展。

另一方面,又派遣使團前往大明帝國,名義上是為公主領向乾元大帝問安,實則是打探情報、疏通關係。

大明帝國雖然只給了公主領一點顏色,卻讓公主領上下壓力山大,一些郝禧瑛的舊臣甚至暗中詬病郝怡然,認為她不該好大喜功,肆意向北方擴張三四省之地,以至於觸怒了乾元大帝。

對此,郝怡然不置一詞,絲毫不放在心上。

乾元大帝可是她的舅舅,在她小時候對她可好了,與母親關係更是好得沒話說。她不信,就因為她向北方擴土,舅舅就會動怒。

她認為此番應是大明帝國內閣對公主領的敲打。

只要她後面別再繼續擴土,大明帝國內閣要不了多久,就會放鬆對公主領的壓制。

兩年之後,也即是乾元三十五年,郝禧瑛、李喆終於回到了天盛公主領。

兩人再瞭解過去這十餘年公主領的變化後,沒對軍政事務進行干涉,而是操辦起了郝怡然的婚事。

如今,郝怡然已經二十六歲了,即便如今風氣相較於幾十年前開放不少,二十六歲未婚也屬於大齡女青年了。

最重要的是,過去這些年,郝怡然在處理軍政事務的過程中,與一位掌管情報的年輕臣屬互生情愫,成了戀人。

此人名叫沈兆,父親是隨郝禧瑛來印度的一名中層官員,最初為一縣官,之後做到了一省提學官之職,後因病請辭。

沈兆十年前投軍,而後迅速被軍情部門看中,再之後便多次立功,被調入天盛公主領的懸鏡司為中級官員,就此與郝怡然產生交集。

郝禧瑛、李喆仔細調查了沈兆的家世背景、個人經歷,又和沈兆面談了幾次,便認可了這個未來女婿。

在公主領休養了半年多,為郝怡然舉辦了一場頗為盛大的婚禮後,郝禧瑛、李喆便再次出海,踏上前往大明帝國本土的戰艦。

此去,兩人主要是去看望乾元大帝等親戚,順帶探一探朱和塵的口風,看能不能讓大明帝國內閣撤銷對公主領的經濟壓制。

或許是郝禧瑛的“探親”舉措有了效果,又或者大明內閣本就沒打算壓制公主領太久,乾元三十七年,大明內閣再次更改針對印度大陸這邊的一系列商貿政策,令公主領外部經濟環境大為好轉。

乾元三十八年,郝禧瑛、李喆從大明返回印度,不久後便向領地眾臣屬宣佈,將天盛女王之位正式傳給郝怡然。

她則退休,與李喆一起隱居“養老”。

在29歲成為天盛女王,並育有一子的郝怡然對國事迸發出更大的熱情。

對內,她繼續勵精圖治,試圖突破大明帝國的技術封鎖,建立公主領自己的重工業體系,以及以本土為主的經濟體系。

對外,她帶著公主領繼續擴張。

既然在印度次大陸上的擴張容易引起大明帝國警惕和敵視,那她就發展海軍,向海外擴張。

一是在非洲建立天盛公主領的海外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