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英隨即出列道:“自我大明稱霸南洋,西洋商船再難至馬六甲以東。然而近幾年,暹羅向西洋諸國開放,使得西洋諸國以暹羅為中轉站,分割了我大明在甲州的大比商貿利益。

今其又扣押我大明商人,簡直欺人太甚,何曾視大明為宗主國?此國不出兵懲治不足以彰顯我大明國威!”

其餘軍機大臣雖然不像兩人這麼激進,但也紛紛表示,贊同出兵攻打暹羅。

接著,這次軍機會議便轉變話題,成了如何攻打暹羅了。

暹羅是大明對該國的稱呼。

早在元朝時,該地區北有暹國,南有羅斛國,後來羅斛國征服暹國。

到大明太祖朱元章立國後,該國朝貢,朱元章遂根據前朝文獻,封該國國主為“暹羅國王”,暹羅一稱由此而來。

而實際上,暹羅國自認的國號為“泰”,也可以叫做泰國。

因為在更早的時候,該地區被高棉人所控制,人民亦為高棉人奴役。

後來他們獲得了自由,於是便以泰人自稱。因為“泰”在暹羅語中有“自由人、不為奴”之意。

泰人自主後,先是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幾乎是在大明立國初期,也即是十四世紀中期,大城王朝興起,並最終替代了素可泰王朝。

大城,是華人對現在暹羅國都的稱呼,而泰人之稱之為“阿瑜陀耶”,故也可稱為“阿瑜陀耶”王國。

算起來,大城王國建國時間和大明差不多,如今其實也到了王國晚期。

事實上,在百年前,大城便被緬甸軍攻陷,使得暹羅淪為緬甸屬國十五年之久。

之後暹羅新王納黎宣橫空出世,重新讓暹羅獨立,才為大城王朝續了命。

在納黎宣之後,暹羅經過三代賢王的治理,國力已相當強盛,這些年才能在西北與緬甸爭鋒,在東邊則又與越南爭奪對真臘的掌控權。

這一代的暹羅國王那來,在昭武十年繼位。一直到此番扣押大明商人之前,表面上對大明都十分恭敬。

不過根據錦衣衛北鎮撫司的情報,實際上這幾年,那來一直在與西洋人密切往來,並最終成為路易十四的“筆友”,從法國借來了三千士兵。

當然,這次扣押大明商人,也並非全是那來本意——部分暹羅貴族及西洋人的壓力,也是迫使他如此做的重要原因。

至於說大明商人在獄中暴死,大約不在那來的計劃中。

但事情既然發生,大明定然是要向暹羅討個說法的。

自大明收取越南,設立交趾省後,西南這兩年並無戰事。

但邊軍、衛戍軍的將士們仍勤奮操練,一個個摩拳擦掌,等著建功立業。

所以,在確定要攻打暹羅後,大明朝廷完全不愁沒兵可用。

經過連續三日的商議,最終確定分三路兵馬,以雷霆之勢,一舉滅亡暹羅的大計劃。

西路軍從緬甸省出兵,以楊展為主將;東路軍從交趾省出兵,以李定國為主將,南路軍則從南海省出兵,以南洋水師提督鄭鴻逵為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