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與朱媺姕的影片,真切看到傲波城藝人之多,作為皇帝朱媺娖所思所想卻是與郝光明等人不同。

她柳眉微蹙著道:“根據錦衣衛的彙報,傲波城如今有民一萬三千餘戶,人口不過六萬餘,可卻有近萬藝人。

這就意味著,傲波城幾乎六人就要供養一位藝人。如此偏激,恐怕傲波城之繁榮難以持久啊。”

郝光明不完全贊同朱媺娖這番話。

他笑道:“老婆你想多了,透過潞王出臺的政策來看,傲波城雖然吸引了很多藝人來,可潞王領供養的只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一部分而已,估計最多隻有十分之一吧。

而那些慕名而來的藝人,多半是懷揣著夢想自費過來的。他們在傲波城總要生活、消費,如此反倒刺激了傲波城的經濟。

如今傲波城藝術之都的名聲不僅傳遍的東方,甚至連西方人也聞名而至,等於是讓城市有了標籤,打造了城市品牌。

也許以後潞王領能夠靠著‘藝術之都’的名號繁榮數百年呢。”

聽了郝光明的反對之語,朱媺娖並沒有生氣,反倒是若有所思。

她雖然一直在吸收後世的知識,但畢竟行動被侷限於竹林老宅之中,沒法真正融入到那個世界中。所以,對一些事務的看法,和郝光明這個真正的後世之人終究有所不同。

像傲波城的發展,在她看來過於極端,必不可久。

可在郝光明看來,卻反倒是一種可以令城市長久繁榮之法。

仔細想想也是。

一座城市,即便是背靠金山、銀山發展,金山、銀山也有枯竭的時候。

可城市的名聲和文化底蘊卻是可以長久留存的——只要以後的傲波城管理者能夠延續如今朱常淓的一些政策,傲波城便能保有藝術之都的名號,並因此長盛不衰。

當然,若是以後的潞王悟不透這其中的道理,甚至厭惡朱常淓痴迷藝術之事,在其之後全盤更改相關政策,使得人亡政息。

那傲波城“藝術之都”的名號恐怕就只能擁有幾十年,底蘊也不會深厚,最終歸於平凡。

···

朱媺姕坐著馬車跟著朱常淓一路入城,直往潞王府而去。

她驚訝的發現,這城中竟然還有不少西洋藝人。以樂師最多,其次是畫師。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藝人,表演的東西她根本看不懂,又或者只能以雜技視之。

陳永華、賀銘以及明家四姐妹可以說是大開眼界。

朱媺姕卻是在網路上見識過太多“藝術”,只對傲波城有這麼多藝人這件事感到驚歎而已。

不過,來到這種藝術氛圍濃厚之極的城市,對她來講確實是種新奇的體驗。

到了潞王府,宴席之上,樂曲、歌、舞,三樣一個不少。

甚至還有幾位畫師,將朱媺姕等人參與宴席的場景畫下來。

飲宴至酣暢處,朱常淓有點得意忘形地問:“坤慶公主覺得我這宴辦得比南京那邊如何?”

朱媺姕一笑道:“樂、歌、舞、畫俱佳,南京那邊可不曾有這般別開生面的宴席。”

“哈哈哈,”朱常淓聽了這誇讚更加高興了,道:“坤慶公主來得巧,後日正好是傲波城的‘大樂會’。凡來我傲波城的樂者,無論大明內外,東方、西方,皆可登臺演奏。

便是孤,那也是要登臺撫琴,獻上一曲的。坤慶公主若有興趣,倒是不妨···”

“咳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