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書商之路,京報困境(第1/2頁)
章節報錯
南京城外,京報報社所在。
因為工作需要,這裡同樣是一套大院子,甚至比大明報報社的那套院子更大,只不過從建築到裝飾各方面都比較粗糙罷了。
明天便是六月十五,又到了《大明報》發行的日子,所以京報的人便提前忙了起來。
一主屋堂中,燭光幾點,京報高層人員正在議事。
「東家,這是下一期報紙的加料,您看看。」總編輯楚量才說著將一疊寫好的稿件交給了張元生。
說起來,楚量才原本並沒有報社總編輯這個職位,他雖是秀才出身,但早幾年被張元生聘請後也不過當個管事而已——專管下面那些在邸報基礎上編寫新內容的窮書生。
至於張元生,原本只是個走歪路子的中等書商。
何謂歪路子?他並不如其他書商那樣賣四書五經、科舉考試資料、、詩詞集等,而是專賣類似《金某梅》這類為主流士人所不齒、卻為多數年輕識字之人所喜愛的乃至繪本。
這生意做得最好時,他甚至將《金某梅》一類繪本書籍銷往朝鮮、日本等海外藩國。
可惜歪路子有上限,他做來做去也就是個中等商人。後來為了更進一步,他便學人招錄邸報賣,並更進一步,發展出了自家的《京報》。
他這一步果然沒走錯,隨著京報影響力擴大,他被不少士紳、大地主、大商人所看重,終是邁入了上流圈子,也成為了大商人。
如今張元生已經年過六十,但仍精神矍鑠,賣書的生意已經交給了兒子,京這一攤事他卻親自管著。
《大明報》現世後,張元生驚為天人,很快就拿出魄力,對京報大做改動,幾乎是全面模彷大明報報社。
比如,京報下面如今有編輯房、發行總管、印刷作坊、財房等機構,多數與大明報下的機構只一兩字之差。
至於報紙版面設計,更幾乎是全面向《大明報》看齊。
其中,白話文、在報紙上為商人刊登「廣告」,招攬生意;以及向民間其他人約稿,這三個主意最得張元生讚歎。
當然,京報一開始就不是單純的抄襲大明報內容,而是會進行加料,即新增一部分自己的內容。
至於更改大明報的文章,倒是有人曾出錢讓張元生這麼幹,但他想來想去還是硬著頭皮拒絕了,為此還得罪了幾個能量不小的人。
因為他有種感覺,若真的篡改《大明報》文章發刊,怕是要獲罪。畢竟那上面不僅有很多朝廷政令的解釋,甚至還有天子原話。
篡改大明報文章算不算曲解聖意?乃至假傳聖旨?
那可是殺頭抄家的大罪···
張元生扶了下鼻樑上價值好幾百兩的老花鏡,目光在其中一份稿件上停留許久,隨即遞給楚量才,問:「為用(楚量才字),你看看這份稿件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在跟朝廷的‘大鍊鋼鐵令,唱反調?」….
【講真,最近一直用@
禍亂之源。
先帝在位的後十年,就一直想要開礦以增加歲入,解決軍餉問題,卻屢屢被朝臣阻攔,直到崇禎十四年才強令施行···」
說到這裡,楚量才忽然停住,因為他注意到張元生露出了不耐之色,這才醒悟,跟張元生將這些朝政之事沒用。
想了想,道:「我江南士紳家中或是宗族裡,開礦獲利者眾多,其中更有不少未在有司報備的黑礦。
若各地推行大鍊鋼鐵令,必然會對礦務之事更加嚴格。黑礦極可能被查出來遭到官府嚴懲不說,明面上的礦場也必須跟著提高礦工待遇。
另外,有些礦藏雖未開採,卻被各家視為囊中之物。在大鍊鋼鐵令下,必然被朝廷或他人所開採,豈不是如同挖這些人身上的肉?
這金陵決明子便是這些人的代筆人,東家您背後那些人可也有好幾位在其中,所以,這篇文章怕是必須安排上啊。」
張元生聽得眉頭緊皺。
沉默一陣,忽然道:「我有訊息,說是朝廷在原是空殼的宣傳部下成立新聞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