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媺娖道:“朝廷雖然有令,小學設立學後,學生數目須得在一百以上。

但南京人口眾多,各小學學生數目最少也有三百,多的甚至高達一千多人。

即便如此,近八十所小學,也不過能收納六七萬適齡孩童。

而上元、江寧兩縣最近統計的人口數目,已多達一百三十幾萬。

這麼大的人口基數在,有六七萬五歲到十歲的孩童,並不算多。”

畢著聽了忍不住感嘆道:“僅南京上元、江寧二縣,今年便有六七萬小學生,實行三年義務教育的三府小學生總數加起來怕不是有數十萬之眾!

待三年後,這第一批數十萬小學生畢業,不知能為我大明提供多少人才!”

朱媺娖笑道:“小學教授的終究只是些基礎知識,還不足以讓他們成為人才,但成為可用之人卻是可以的。

將來,即便他們中的大部分無法升入中學深造,有小學的功底在,也足以讓他們成為有用之人了。”

一路邊看街景邊聊天,朱媺娖一行人很快來到了外城西區。

這一片有雨花臺、西天寺、大報恩寺、能仁寺等景點,但更多的還是普通民居。

從車窗望去,外面依舊很繁華,但無論是街邊建築還是民居,相較於內城顯然差了一個檔次。

倒是街邊擺攤叫賣的小商販比內城更多一些。

“這裡是梅崗吧?江寧第十三小學應該就在這邊,你們問下路。”朱媺娖回想了下她所記的外城西區諸多小學資訊後,如此吩咐。

“卑職下去問吧。”畢著應了,起身下了馬車。

她曾在南京城外的龍潭鎮生活過一兩年,對這裡要比其他人熟悉一些。

···

梅崗小學。

官面上的名字應該叫做江寧縣第十三小學,又稱江寧十三小。

只因其設立在梅崗,學生也以梅崗一帶的孩童為主,故被百姓稱為梅崗小學。

就像周圍其他幾所小學,分別因地理位置被稱為雨花臺小學、花神廟小學、王謝小學、紫荊小學一樣。

卞玉京、卞玉樓被江寧縣縣學錄用後,便被分配到梅崗小學,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小學語文老師。

來了後,卞玉京發現梅崗小學條件比她預想的還要差。

梅崗小學用的是原來梅崗社學的房屋。

原本社學只供梅崗村孩童上蒙學之用,梅崗村雖然不小,可平常上蒙學的孩子也就一百多個而已,用四五個秀才,五六間學堂,每人教二十來個,便能很好的進行傳統的啟蒙教育。

然而如今周邊適齡孩童也來到梅崗上小學,學生多達四百多人。

這和其他小學相比,雖然人數已經算少的了,但學堂仍不夠用。

上面雖撥下了相關經費,但倉促間也只是加建了幾座半敞開的大茅屋應付著,正經的學堂建設起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卞玉京原本以為其他小學條件也是如此簡陋,可當某次去附近的王謝小學交流學習後,她便發現兩邊的條件天差地別——王謝小學直接就在一座府宅中,根本不缺房間做學堂。

然後,看到王謝小學大多數學生都穿著錦衣,膚色白皙粉嫩,一看就是富貴人家的孩子。

再聯想梅崗小學孩童大多衣著樸素,甚至穿著補丁衣服,膚色不說不健康吧,也大多比較粗糙、偏黑,明顯屬於底層百姓家的孩子。

卞玉京便明白了——原來,小學與小學之間也是有區別的,就如同人和人之間也是有區別的一樣。

卞玉樓也看出了這點,私下裡經常抱怨江寧縣學辦事不公。

卞玉京卻沒有多說什麼,卻在教學中更加認真負責了。

她要向那些看不起她,看不起底層人家孩子的人證明,即便是條件差,她也能教出比周圍其他幾所小學都優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