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漕運改革,鐵道影片(第1/2頁)
章節報錯
“陳君寵是在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並沒有錯。”竹林老宅那邊的郝光明說出了他的想法。
“不過,北方的匪患、邊患都是沒那麼容易平定的,如果沒有安定的環境,百姓很難安心於生產,高產糧食推廣想快都難。
所以,那些南北都適合種植的糧種近幾年還是優先在南方推廣比較好。
但高產糧種確實可以提高北方民生恢復速度——因此,我覺得你們可以先預估下各省所需的高產糧種份額,然後再考慮著分配。”
聽了這話,朱媺娖暗自點頭。
正好此時下方眾臣爭論告一段落,朱媺娖便將郝光明的意思說了。
陳君寵等北方督撫雖然不太滿意,卻也明白,北方近幾年內確實難以最大化增加糧種數量。
反過來,待幾年後北方真正安定下來,人口也有了一定增長,再從南方獲得大量高產糧種便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
另外,如小麥、高粱等更適於北方生產的糧食,其高產糧種肯定是優先供應北方省份的。
這幾樣高產糧種其實對北方民生恢復已經有不小的助益了。
高產糧種的分配方案定下後,朱媺娖又提出了第二個小議題——
“說起北方諸省的發展,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便是漕運。
諸卿應該都知道,此前因朝廷在京師,以及北方邊地三省多賴南方諸省的錢糧支援,故我大明對漕運極為依賴。
甚至可以說,漕運關乎著國家命脈,成為了我大明一等一的大事。”
說到這裡,朱媺娖頓了頓。
眾臣則微微點頭。
因為朱媺娖說的很對,此前漕運就是大明的命脈。
“將大明之安危全部寄託於漕運上,顯然是不合理的。但凡漕運有礙,必令國家陷入危急之中。
所以,此前兩百多年,雖然漕運弊端叢生,問題嚴重,朝廷上下卻無人敢改革漕運。
不過,之前數年天下板蕩,北方諸省人口為之一空,漕運亦徹底斷絕,如今正是朝廷解決漕運的好時機。
而要解決漕運問題,首要在於減少朝廷對漕運的依賴。
北方諸省人口大大減少,朝廷移於南京,這便已令朝廷對漕運的依賴大大降低。
僅如此還不夠,故而朕決議發展陸路運輸及海運,以分攤漕運的壓力。”
聽到這裡,眾臣都思考起來。
所謂漕運,狹義上一般指京杭大運河這條貫通大明南北的主要漕運路線,廣義上卻指的是大明所有河道運輸。
須知,在古代陸路運輸是遠不如水路運輸方便的。
首先,陸路運輸的運輸量低,人吃馬嚼消耗還大。一批糧食如果透過陸路運到太遠的地方去,可能還沒到,就被運糧食的人和騾馬吃沒了。
水路運輸不需要馬匹,用人也少,消耗自然就少。
唯一可慮的便是沒陸路那麼安全——如果翻船,一整船糧食就都沒了;不像陸路,車翻了糧食還能換輛車繼續運送。 …
時人將運糧船在水上出了事故造成損失的情況稱為“漂沒”。
國家吏治清明、廉政高效時,漂沒自然以真的居多,且整體漂沒數量相當少。
可到了國家吏治敗壞、貪腐橫行、對地方掌控不足時,這漂沒就會越來越高,使得漕運成本也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