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媺娖也知道,將清虜趕到關外,只是她興盛大明的開始,今後確實還有很多事要做。

對於遷徙百姓恢復北方人口之事,她也有自己的想法。

聞言便道:“以大明現在的運輸水平,大規模遷徙人口有很多困難。所以,我準備先小規模的遷徙,等南京到北京的鐵路修好了,再加大遷徙規模。”

“可以啊。”郝光明讚道,“實用火車技術才剛實現,你就想好了要修哪裡的鐵路,看來早就考慮過這方面的事情。”

“那是當然。”朱媺娖笑道。

其實早在蒸汽輪船在大明被造出來,她就開始考慮火車及鐵路的事了。

畢竟相較於輪船、飛機,鐵道運輸是最合適大明後面發展的大規模運輸方式。

接著,兩人就找出一副地圖,研究起南京到北京的鐵路該從哪一段開始修建,又或者多段鐵路同時修建。

這條鐵路的最南端,肯定只能放在江北。畢竟如今想在大明修建鐵路大橋,還不現實,即便有後世技術支援,估計也得二三十年之後了···

昭武元年,十一月十三日。

也即是明軍克復京師的一個月後。

朱媺娖在武英殿與軍務院眾臣召開軍事會議。

影片投影中是一副大明軍事地圖,李巖正拿著竹棍,講解著目前的軍事情況。

“截至三日前,萊州府掖縣被收復,原關內所有被清虜佔據的府、州、縣,皆已克復。

不過,因為清虜潰退太突然、太快,我們實際殲滅的清虜並不是很多。

根據目前我們所蒐集到的情報顯示,原山西清虜有近半遁入了草原,原山東清虜也有小半透過清虜水師逃到了遼東金州衛。

唯有河南清虜,被我們殲滅了大部分,只有一小部分,或透過山西遁入草原,或隨著山東之清虜渡海逃到了遼東。

此外,還有一些清虜散入山西、河南、北直隸、山東各地鄉野、山林,淪為匪寇。”

說到這裡,李巖頓了頓,才作揖躬身,道:“未能對清虜由海路逃遁的情況做出防備,是我軍務院參謀司失算,在此臣向陛下請罪。”

朱媺娖道:“此事朕亦未曾料到,並非李督理一人之過。請罪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謝陛下!”

朱媺娖都不追究此事,軍務院其他人自然也不會說什麼,畢竟之前誰都沒提過這種情況。

接著,朱媺娖掃視群臣,道:“不管怎麼說,此番清虜不僅被趕出關外,其賴以為根基的八旗軍,亦被消滅大半。

估計滿、蒙、漢八旗軍加在一起都未必有五萬,清虜將領更是有不少被我軍擊斃或俘虜。

損失如此慘重,即便我大明放任不管,一二十年內清虜都難恢復元氣。

更何況,我們可不會給他們舔舐傷口的時間——朕計劃用半年時間靖平關內匪患,待明年夏末,便出兵遼東,爭取一舉消滅清虜!”

“陛下聖明!”

對於朱媺娖的想法,軍務院眾臣都表示贊同。

雖然按理說,如今清虜大敗,遁入草原的部分清虜估計都還沒逃回遼東,正該是明軍大舉追入遼東,收復廣寧、遼陽、瀋陽等地的好時機。

但客觀條件卻不允許朱媺娖這麼決定。

其一,此番明軍分四路北伐,動用了五六十萬兵馬。雖然只打了一個多月,卻消耗了海量的糧草以及其他物資。

雖然此前,朱媺娖透過拍賣會,籌集了不少糧草,四川又大豐收,還讓鄭家引領其他海商從海外運糧,可積存的糧食仍支撐不起太長時間的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