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負責在大沽口搶灘登陸的乃是黃得功督標邊防軍第十三鎮。

而負責衝在最前面登陸南岸的,則是該鎮第一營。營參將為山東人,楊克清。

據說楊克清本是山東獵戶,卻在外出打獵時,全家遭清虜殺害。故改名克清,投入黃得功軍中。

可惜數年下來,他不僅沒撈著和清虜打仗的機會,還因為性子倔,雖屢立戰功,卻一直沒得到晉升。

直至黃得功部效忠朱媺娖,他才在揚州、廬州、汝寧三場大戰中迅速脫穎而出,累功晉升為營參將。

楊克清知道迅速攻佔天津衛乃是在關內滅亡清虜的關鍵,故領親兵哨作為搶灘登陸的第一波兵。

他們還沒靠岸,就瞧見數百清虜騎兵從一里外的地下冒出來,直衝岸邊。

對於溝壕中清虜的存在,楊克清是知道的,因為之前無人機早就偵查到了,水師火炮也進行了“照顧”。

現在看來,大約因為水師戰船離溝壕相對較遠,而清虜溝壕又準備了很久,挖得較深較大,故而之前的多輪炮擊並沒對溝壕內清虜造成多大殺傷。

雖然清虜綠營騎兵比楊克清所領親兵還多,但他沒有絲毫退縮的意思,反而大聲喝令:“加速划船!”

楊克清的親兵們也戰意十足,刀牌手蹲立船頭,水師槳手則將船劃得飛快。

另一邊,綠營參將馮滿忠領著五百多騎兵衝到了離海邊半里的地方,忽然眉頭大皺。

因為再往前去地半里都是沙灘,馬足深陷,速度一下子就慢了下來,反而不如人走得快。

他當即立斷,喝道:“下馬!跑過去!”

馮滿忠所領乃是剛阿泰麾下三千多綠營中的精銳,多由家丁組成,對戰術執行度還是不錯的,聞言立即下馬衝往灘頭。

另一邊,楊克清等明軍同樣遇到了困難——隨著靠近岸邊,水越來越淺,便連小船都難以前進。

楊克清也下令,讓將士們下船,涉水登陸。

終究還是岸上跑起來更輕鬆,馮滿忠等綠營精銳率先衝到灘頭,眼見楊克清等已經靠近了到五十步內,他見這第一波登陸的明軍中有五十人的火槍手,便喝道:“拋射一輪!”

說完,當先彎弓向最前面拿刀牌的明軍將領射了一箭。

作為參將,他用的乃是強弓,準頭也極好,本以為這一箭必可射死那明軍,誰知明軍一抬手,便用藤牌擋下了他的箭。

其他綠營精銳也都會射箭,可五百多支箭組成的箭雨覆蓋下去,卻只在海浪的聲音中聽到一陣叮叮噹噹的金鐵之聲。

卻是楊克清親兵皆頭戴鋼製飛碟帽,身穿精良布面甲加板甲(胸甲),除一隊火槍手外,剩餘的兩百人都是刀牌手,自然不懼拋射的箭雨。

見此,馮滿忠只能下令道:“等他們到了二十步內,以重箭再射。現在都散開些,防備他們的火槍及手榴彈。”

自揚州之戰後,清軍同明軍之間雖然只有廬州、汝寧兩場大戰,但在江北、陝西兩處戰場上,小的戰鬥其實時有發生,故而清軍對大明新軍的裝備已經瞭解頗多。

果然,馮滿忠才下了令,便瞧見淺水中的明軍刀牌手散開,露出後面的兩派火槍手。

明軍燧發槍如今有效射程為七八十步,如今才五十步,再見清虜散得較開,明軍火槍手們便沒有用排槍,而是自由射擊。

這五百多清虜精銳雖然皆著棉甲、鎖子甲,跟八旗軍馬甲兵一樣,可五十步內,仍讓明軍一輪槍擊造成了十幾人的死傷。

此時,楊克清領著散開的刀牌手已經衝入了三十步內。

馮滿忠不敢再等下去,當即喝令射箭。

結果因為裝備原因,這一輪箭雨只給明軍刀牌手造成了幾人的傷亡。

接著,楊克清領著親兵們終於突進到綠營兵二十步內,離岸邊更是隻有十幾步。於是紛紛拿出手榴彈,咬掉引信,扔了出去。

不少綠營兵正待再彎弓射箭,見手榴彈扔來,只能匆匆躲避。

轟轟轟···

一兩百個手榴彈,讓灘頭幾乎被硝煙淹沒,其中更是傳出了不少綠營兵的慘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