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是來遞交創辦報社的奏章(計劃書),以及《大明報》第一份刊物的設計稿。

雖然那日朱媺娖跟柳如是聊了大半天,把該交代的基本都交代了,但柳如是真正理解了多少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讓柳如是寫一份計劃書並弄一份刊物設計草稿還是很有必要的。

朱媺娖翻看計劃書、刊物設計稿時,柳如是則在下面講述著。

“微臣按照陛下所講,在報社下設行政辦公室、財務室、編輯室、發行處、後勤處、印刷廠六個部門。

三室設主任,兩處設主管,廠則設廠長,皆為吏員···”

朱媺娖道:“《大明報》一旦建立必將成為我大明一重要喉舌,報社下屬有司主事人若只是吏員未免讓人小瞧。

設三室主任為從八品,編輯室總編及兩處主管、印刷廠長為正九品。各部門副職,依例降一級,為從九品。

當然,報社初創時期沒必要滿編,有些位置空著以後看到合適的人選再提拔也不遲。”

報社設提舉一人,從七品;副提舉一至兩人,正八品;其餘人則是吏員。這些都是那日暢聊時朱媺娖隨口說的,如今顯然是改了部分主意。

柳如是自然不會反對,當即應了。

隨即,她又說了報社各部門的具體架構。

比如報社單位暫有四個級別,依次為:總社;分社;室、處、廠;組。

如編輯室,下轄編輯組、書畫組、採風組各一至數個。

至於其他部門,也都是參照後世報社,有針對大明環境做了適應性更改。

聊完報社的事,朱媺娖又拿著《大明報》(旬刊)的設計稿進行具體的品評、指示。

《大明報》一開始辦旬刊是朱媺娖跟郝光明商量後的結果。

並非擔心印刷能力跟不上——有後世技術的支援,這方面問題是比較好解決的。

主要是大明百姓對報紙肯定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大明本土的“京報”一月都未必發行一次,若《大明報》上來就搞日刊,不僅浪費幽默紙張人力等,也會讓大明百姓無法有效率的接收各類資訊。

畢竟大明這邊還是古代,生活節奏要比現代慢得多。

既是旬刊,肯定就不是一兩張紙了,而是設計成了書冊,連封面在內共有八開。

刊物將採用新辦的大明官營造紙廠紙張,不僅比大明原來的紙張質量更好,價格也便宜很多,是可以進行雙面印刷的。

所以,《大明報》旬刊將有12頁的內容,涉及政治、軍事、文化、商業、娛樂等多個方面。當然,主要還是以政治、軍事方面的新聞、要聞為主。

等朱媺娖跟柳如是說完報刊的事,天色已經擦黑了。

“這旬刊的設計稿既然定下,你便辛苦些,爭取在八月一日發行《大明報》(旬刊)第一期。

若有什麼需要,隨時可以入宮稟報,朕若不在,就告知秘書處的劉淑英、鄭森等人。

另外,為方便你辦事,朕會派一什朱雀營女兵跟隨你一斷時間。”

皇帝派親兵隨身保護,這是極寵信臣子的表現。

柳如是當即深深作揖,拜道:“謝陛下隆恩,微臣定竭盡全力辦好《大明報》!”

···

舟山島。

四十多歲的黃斌卿站在其座船甲板上,拿著千里鏡望向並不是很遠的一支船隊,只見其上遍插“大明水師第二鎮”的旗幟。

隨即便不禁將目光移向最前面那艘收了船帆、幾乎是逆風破浪而行的怪船。

這怪船跟大多數海船比起來並不算太大,也就四百多料的樣子。

但其船體烏黑,在夕陽下隱約泛著精鐵的光色,船上還有一根大煙囪,冒著滾滾黑煙,不時發出一聲亢長的鳴叫,撼人心魄!

不過,最讓黃斌卿震撼的,還是那怪船上露出的一門門炮口,一側便有十門之多,幾乎不輸於他曾見過的紅夷戰艦。

在黃斌卿旁邊,參將朱玫也拿著一根千里鏡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