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開窗理論與孫子兵法(第2/2頁)
章節報錯
高宏圖道:“此前,朝廷在兩京十三省設有御使一百多位,可若是按新政上面的來,所需御使數量便會劇增到數百位不止。
如此一來,不僅這些御使的俸祿會加重朝廷負擔,都察院也未必能全權統領,人多事雜,必然生亂。
其次,若是不準風聞奏事,而需取實證,御使對其他部司官吏的威懾力恐怕會大大降低。
陛下該知道,很多時候官員貪汙犯法瀆職等,是很難取到實證的。
御使又多是沒多少經驗的年輕官員,如何能取到實證?
若取不到實證,難道明知某官員犯法卻只能聽之任之?”
說到這裡,高宏圖停了下來。
朱媺娖略一沉吟,道:“研文先生所說的這兩條雖不無道理,卻失之偏頗了。
御使俸祿並不多,即便增加到幾百個,一年又能花費朝廷多少錢?
朕此前就跟內部眾臣說過,朝廷的錢不夠花,當先設法開源,其次才是節流。
有些事不能因為花錢就不去做。而且,有朕在,朝廷的財政狀況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所以,別說增加數百御使,便是增加上千個,朝廷也發得起俸祿。
至於說人多了、事多了,研文先生擔心都察院不好統領,那便是都察院主官的問題了。”
頓了頓,朱媺娖又道:“風聞奏事雖然對不法官員威懾力大,但御使們聽些風言風語便上奏,很容易擾亂朕以及內閣的視聽。
何況,御使都是人,也有私心。
觀我大明過去兩百多年,御使為他人收買奏事,或為一己私利奏事,或為黨爭奏事,不知有多少。
近幾十年,御使更是完全淪為黨爭的工具,成為朝政混亂、敗壞的根源之一。
至於說御使多由年輕官員充任,沒有經驗,取實證困難——這難道跟研文先生之前所說的不是一件事嗎?
因為事情困難便不去做了?莫非研文先生讀了那麼多年聖賢書,就學了個‘畏難而退’?”
以高宏圖歷任五朝君主、數起數伏的官場經歷,聽了朱媺娖這一番話,也不禁面色羞紅,額頭冒出細汗。
雖然六月天氣已經熱起來,可這武英殿卻是安置了不少冰鑑的。
旁邊姜曰廣也不禁暗呼厲害。
朱媺娖雖然一口一個先生的稱呼高宏圖,語氣也沒多麼嚴厲,所說之話卻句句迫人。
畏難而退向來是為人所不齒的,迎難而上才是被世人稱頌的美德。
高宏圖提了兩點,卻都被朱媺娖歸結為“畏難”,幾乎無法辯駁,便下不來臺了。
朱媺娖並沒有逮著高宏圖窮追猛打,而是看向姜曰廣,問:“居之先生對都察院新政有何看法?”
姜曰廣原來和高宏圖是差不多的看法,現在自然不能重複高宏圖的話。
他想了想,道:“陛下,御使設定到縣所需官員實在太多了,或可先設立到府。
一府督察局,有二三名御使,再配合有司吏員,足以監察一府官民不法之事了。
另外,若非要御使以實證奏事,還當授予御使查證之權才行,否則御使在地方上辦起事來恐怕寸步難行。”
另一邊,一直聽著朱媺娖和都察院一二把手“交鋒”的郝光明,聽此不禁笑道:“開窗理論果然好用啊。”
朱媺娖也微微一笑。
後世那位魯大儒的“開窗理論”其實古時就有類似道理了,不過孫子兵法中所言“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的一種另類應用罷了。
她和郝光明都知道,大明除去衛所都有上千個縣,肯定是沒法一開始就將御使設立到縣一級的。
之所以提出來,就是想用開窗理論讓反對的官員妥協,答應將御使設立到府一級。
此前大明算是將御使設立到省一級,朱媺娖設立到府一級,已然是明顯的進步。
於是,在姜曰廣略帶忐忑的目光下,朱媺娖一笑道:“居之先生所言不無道理,也罷,都察院新政便先落實到府一級吧。
至於給予御使查證之權,可以。但須得於是提前向督察廳、督察局報備,獲得相關文書才行。”
姜曰廣聽了稍想了想,便真心讚道:“陛下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