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出征的不止是兩鎮邊防軍,還有新編的長江水師第五鎮、第六鎮。

這兩鎮水師的兵員成分有些複雜。

主要來自蕪湖水師(黃斐部)經過汰選的將士,其次便是鎮江水師(鄭鴻逵部)汰選出來的將士,然後摻雜了從長江水師第一鎮、第二鎮挑選出的幾十名中低階將官。

然而,黃斐、鄭鴻逵麾下的水師原本就成分複雜,既有原來的大明水師官兵,又有海盜、水匪。

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算與閻應元有交情的顧三麻子了。

他當初攻打江陰被閻應元擊退後沒多久就被招降,加入了鄭鴻逵的水師,並改名顧三帆,在鎮江水師中擔任副將。

出於分化、打壓鄭家勢力的目的,朱媺娖將其提拔為水師第六鎮總兵。

但水師第六鎮的兵員卻是以原大明官兵和鄭家水兵為主,出身海盜的兵員極少。

黃斐任水師第五鎮總兵官,又兼任淮揚水師提督,加左都督銜。

另外還整編出了水師第七鎮,由鄭鴻逵任總兵,加右都督銜,提督常蘇松水師軍務。

水師第七鎮駐軍地點由鎮江改為靖江,主要負責打擊長江至太湖一帶的水匪,以及侵擾常蘇松三府的海盜。

顧三帆率領的水師第六鎮駐守蛤蜊港。

此時的蛤蜊港不僅臨海,而且向西不遠就是廟灣鎮,有水路直通揚州府最南端的通州,而通州則位於長江最下游的北岸,溝通南北。

所以,蛤蜊港是一個很重要的水陸節點。

黃斐率領的水師第五鎮則和翁之琪的邊防軍第十一鎮走海路前往淮安府東北角的海州駐防。

海州臨海,與鬱洲山島很近,大明原來在此處設立了東海中所,可知此地之重要。

考慮這裡離山東很近,又離朱大明在黃淮防線的其他軍隊較遠,朱媺娖才派出水陸兩鎮兵馬。

如此,即便清國出大軍來攻打,黃斐、翁之琪抵擋不住,也可以從海路撤退,不至於被殲滅。

至於劉芳亮率領的邊防軍第十二鎮,則乘坐水師第二鎮的舟船,押送糧草等軍備,走運河北上,駐紮在宿遷。

同時,艾能奇的禁衛軍第四鎮也將接到新的調令,從山陽(淮安府治)、安東兩處移駐沭陽。

此地位於宿遷、海州的中間,北邊有從山東流來的沭水,南邊又有漣水溝通長江。

且漣水經過沭陽後,與沭水分流匯合向東,經流一湖泊後,於海州流入海。

因此,沭陽算是淮安府中北部的水陸交通樞紐,頗為重要。

自清軍撤入山東後,淮安府北部基本處於無官府狀態,小股賊匪與地主武裝混戰不休。

朱媺娖讓艾能奇率領禁衛軍第四鎮移駐沭陽,一是為了防範清軍南下,二便是為了清剿、招撫淮安府北部的各種非法武裝。

···

下午。

朱媺娖來到青龍營的駐地視察。

“參見陛下!”

青龍營參將寧江龍帶領遊擊閻應元等將領,在營地門口行禮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