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元年(1645),五月二十六日。

朱媺娖召開了登基後的第一次正式朝會。

大明的朝會分為三種。

大朝會,即大型禮儀性朝會,一般都是為慶祝重要事件或節日才會在召開,如皇帝登基、大婚、冊封皇后、太子等,以及萬壽節(皇帝生日)、元旦、冬至三大節。

定朝,又稱定期朝會,及在約定好的時間舉行朝會。

主要是會因為定朝會讓一些不在京城的官員參加,無論是通知他們,還是這些官員趕來京城,都需要時間。

大朝會與定朝,都沒有確定日期,一般都是因事而定。

最後便是常朝了。

常朝也分兩種。

一為在初一、十五召開的朔望朝,一為日朝。

而日朝即可在早上召開,稱為早朝;也可以在上下午召開,稱為午朝。

通常意義上大明皇帝和臣子們議事的會議,其實就是日朝,並且多為早朝。

明初朱元璋當皇帝時,精力充沛,又很勤奮,早朝幾乎天天有。

等到後來其他皇帝就不行了,起初是隔天開一次,後來越來越隨意。

皇帝說開,那就開;皇帝說不開,那就不開。

嘉靖可以幾個月不開一次朝會,萬曆更是能十幾年不上朝。

所以到了明朝後期,朝會時間已無一定之規。

朱媺娖索性取消了早朝群臣來紫禁城站班處理事務(御門聽政)的制度。

她讓各部門平日裡都在各自衙門的辦公,並且規定了上下職時間。

唯有需要的時候,她才會召集閣臣及相關官員,在武英殿開會——這便是她昭武女帝的常朝。

之所以不在奉天殿、華蓋殿,是因為這兩處是大朝會專用的禮儀性場所。平常朝會在這裡召開,於禮不合。

朱媺娖給內閣及朝廷中樞各部門規定的上職時間為上午八點。

今日上午九點,她召集了閣臣及其他幾個相關部門的主佐官員,在武英殿正殿開了昭武朝第一個“早朝”。

“今天要說的第一件事,便是如何以二十四小時制替代十二時辰至。”

早朝開始後,朱媺娖親自開口說出了第一個議題。

朱媺娖要將後世的一些技術乃至物品運用到大明的發展建設上,繼續沿用十二時辰制肯定是行不通的。

事實上,早前在四川時,部分軍隊及軍器局、兵工廠就已經開始使用二十四小時制了。

如今朱媺娖已正式登基為帝,自然要公開推廣二十四小時制。

並非強行快速推廣,而是準備從朝廷中樞各部門開始,向下級部門及地方施加影響,再漸漸令整個大明接受二十四小時制。

整個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年,甚至是十數年。

閣臣中,馬士英跟朱媺娖的接觸較其餘人早一個月,對後世的一些物品、概念也是閣臣中瞭解最多的。

他聞言便道:“要想推廣二十四小時制,其實最重要的便是計時工具。

如果沒有適宜的計時工具,即便朝廷下令強行推廣,也難以見效。”

其餘大臣皆是點頭。

十二時辰製為什麼沒有分秒這樣的細分時間單位?還不是受計時工具所限制?否則誰能拒絕更精準的計時方式呢?

朱媺娖既然決定公開推行二十四小時制,自然是做了研究和準備的。

她含笑道:“朕對此事已有解決辦法,現說來聽聽,諸卿若覺得有什麼不足之處,可以明言。”

頓了頓,她才接著道:“關於計時工具,我大明繼承歷朝所得,有日晷、沙漏、水漏,其中精密者有東漢張衡製造的漏水轉渾天儀,又有宋朝蘇頌、韓公廉等人制造的水運儀象臺。

這水運儀象臺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其中還運用了後世計時工具鐘錶中的關鍵部件擒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