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財政部的下屬官員則坐在後面幾排。

若是戶部未被清查之前,六品以上的官員都過來,武英殿即便坐得下,恐怕也會顯得擁擠。

但之前的清查中,戶部官員被清除了大半,又被財政部挖走一些人,這人就更少了。

財政部是新組建的,職司都沒定下,人更少。

兩部侍郎以下、六品以上的官員加起來也沒超過二十位,其中不少還都是戶部清查後才被提拔上來的。

說完開場白,朱媺娖便讓韓贊周給每個大臣都下發了兩份冊子。

這冊子上分別講了戶部、財政部各有什麼機構,以及各機構的職責,還寫明瞭該機構存在的意義。

在眾臣翻看冊子時,朱媺娖又接著道:“此前戶部擁有徵收、轉運、倉儲大明田稅、商稅等所有稅務的權利。

在地方上,則是按照布政司分成一個個清吏司負責一地稅務的徵收、轉運、倉儲。

事實證明,如此模式不僅容易滋生貪腐,而且對稅權的運用也相當呆板、僵化,稅收效率還相當低。

故而,本宮便從戶部中分離出一個財政部,只讓戶部保留收取田稅及管理田畝、人口、糧食的權利。

至於財政部,則主要負責收取商稅——再做諸位都是大明的聰明人,想必知道,自宣德之後,我大明商貿日漸繁榮,可商稅的提升卻極為緩慢。

在萬曆年間張太嶽主持改革稅法期間,商稅最高時也不過一年九十萬兩。

在張太嶽之後便逐年下滑,極致先帝在位的後幾年,每年能解押進京的商稅更是不足十萬兩!

由此可知,如今我大明商稅的收取存在多大問題。若不下大力氣將其解決,國家財稅如何能增加?!”

另一邊,郝光明聽朱媺娖說著這些話,透過手機攝像頭看著下方眾臣的反應,見並沒有人立即出聲反對,不禁微微點頭。

在後世,有些人對明朝存在一個誤解:認為明朝不徵收商稅,或者說徵收商稅的手段不如宋朝,所以才會窮死。

可真正瞭解過明朝、宋朝相關歷史的人,便知道並非如此。

宋朝之所以看著富裕,看著商稅收入高,主要依賴的是官賣制度。

明朝只官賣鹽,宋朝則是鹽鐵酒醋等百姓生活所必須的,官府又能管控的,通通官賣!

官賣制度對中產以上的階層影響很小,可對底層百姓影響卻很大——油鹽醬醋等,日常生活根本卻少不了。官府定價對富裕者而言算不得什麼,可很容易要了底層貧苦百姓的命。

所以,宋朝底層百姓的生活比之明朝是要困難許多的。

朱元璋開國時定下諸般制度,並非不知宋朝官賣制度可以富國,但他卻不願因此太過壓榨貧苦百姓,故而才只官賣鹽。

而官營鹽的收入,即便到了明朝末年存在種種弊端,依舊是大明的第二大收入。

由此可見官賣制度富國之能。

至於大明及宋朝的稅收最大頭,同樣都是田稅,一直沒變過。

各種商稅則只是大明的第三大財政收入。

當然,類似三餉這種特殊情況下加派的邊稅及其他雜稅,是不在上述議論中的···

過了一會兒,朱媺娖估摸著多數人應該都將兩本冊子看完了,便問:“諸卿有哪位可以講一下我大明現行的商稅制度?”

聽朱媺娖忽然發問,眾臣不禁彼此相望,一時竟無人答應。

不論是閣臣,還是兩部的下屬官員,多數多是想了想,發現自己並不完全瞭解大明商稅,自然不敢答應。

也有少數知道一些商稅之事的,既擔心說得不好,給朱媺娖留下差印象,又擔心引起同僚非議。

畢竟,以前朝中每當有人提出要加徵商稅,都會引起朝野一大片反對聲,提議者甚至成為千夫所指。

如今大明局勢雖然和以往有很大不同,卻並非誰都敢冒險一試的。

朱媺娖見沒一個人站起來,不禁柳眉緊皺,深感失望。

她正待直接點名馬士英時,便瞧見第三排有一人站了起來。

“臣戶部清吏司郎中蘇觀生,願為監國言說商稅制度!”

只見此人四十多歲的樣子,身高不顯,膚色偏黑且瘦削,眉宇間卻帶著堅毅之色。

朱媺娖當即露出笑容,道:“蘇卿且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