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鐸又對拜音圖、圖賴、阿山等各旗額真、章京道:“明軍火炮佔優勢的仗我們不是沒打過——我父汗在位時,以及先帝早年孔有德等漢軍沒歸順時,哪一仗不是頂著明軍炮火作戰?

此番,我們只需尋舊例,多用楯車即可。

你們現在就下去檢查各牛錄所需攜帶楯車,再讓民夫加緊趕製,無需體恤人力物力,開戰前能造多少就造多少!”

拜音圖等人都是宿將,一聽就明白多鐸是讓他們將民夫、奴隸往死裡用。

畢竟,若累死一批民夫、奴隸,能換來這場戰役的勝利,與他們而言是十分划算的。

因為清朝乾隆時期開始的錯誤宣傳,尋常人都以為滿人靠騎射奪取了天下。

卻不知滿人從入關前,到入關後統一天下的一系列的戰鬥中,靠得乃是重甲步騎兵、火炮以及楯車這三樣軍備。

火炮就不多說了,乃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這三大漢奸王帶過去的。

至於重甲步騎兵與楯車,則是自努爾哈赤借鑑了原大明東北邊軍的打法,在起兵後與大明邊軍多年作戰中總結出的一套戰法。

雖稱不上無往不利,卻也足以應對明軍在火炮、火銃方面的優勢。

因此,此番確定明軍火炮眾多,還有很多火銃手,多鐸便想到了老一套戰術。

根據後金時期的軍中規定,軍中每百人便須得有四兩楯車隨行,甚至還有“遇敵若無楯車,切勿出戰”的說法。

如今滿洲八旗中楯車數量雖然應為有了火炮優勢而減少,卻也到達了每牛錄(300人)至少四輛的程度。

但多鐸等人都知道,僅憑這個數目的楯車,仍難以抵消明軍火炮優勢,這才讓加緊製造更多楯車。

當然,這也得虧清軍入關不過一兩年,仍保持著入關前的戰鬥力。

若是再過幾年,等多爾袞去世,滿洲八旗開始墮落,戰力直線下滑,軍中怕是一輛能用楯車都未必有了···

這一下午,明軍、清軍將剩餘的時間都花在了穩固營寨上。

及至次日,也即是四月十八日上午。

漢軍旗孔有德部,及綠營楊承祖、許定國、李遇春,攜李成棟部的近萬殘軍,於辰時中(八點)開始攻打揚州城南牆。

孔有德此番不僅攜帶了二十門大口徑的紅夷大炮,還帶有其他紅夷炮、弗朗機等遠端火炮一百多門,虎蹲炮也有兩百多門,與之配備的炮兵有三千多人。

此外還有三千多人的精銳火槍手,用的乃是從紅夷處購買的火繩槍。

另有使用大明舊式火銃、三眼銃、碗口炮等火器的部隊三千多人。

再便是精銳步甲五千餘人。

也即是說,此番其所領漢軍正紅旗有一萬五千人。

昨日孔有德已試探出揚州城並無多少守城火炮,故而今日他不僅動用了二十門紅夷大炮,還將其他一百多門遠端火炮運到城下一里多的地方,以勐烈炮火轟擊城頭。

與此同時,數千民夫受綠營軍及耿仲明的水軍驅使,將一艘艘民船從古運河駛入南護城河,又鋪上木板、沙土,欲形成一條可供清軍透過的浮橋。

揚州城頭雖然有明軍冒著炮火以弓箭、投石、虎蹲炮等攻擊這些民船,意圖阻撓。

奈何清軍炮火太勐,讓守城明軍都不敢露頭,少數人的攻擊根本難以對那些民船、民夫造成太大損傷。

於是,一道道由民船所構建的浮橋便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形···

六七百米的高空中,兩家盤飛的鳥瞰無人機將這些影像都傳到了十里之外的明軍大營中。

朱媺娖並沒有急著讓己方兵馬去攻打城南的綠營軍、漢旗軍。

直等到浮橋鋪成,兩三萬清軍扛著雲梯衝過護城河,開始蟻附攻城,她才拿起對講機,道:“靖南伯,準備出兵吧。”

“遵命!”

···

揚州城,經過二十門紅夷大炮及上百門其他遠端火炮的轟擊,南城牆上已是一片狼藉。

不僅有不少明軍被炮彈打死,此前準備的守城物資也有很多遭到了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