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奇女子:武有畢韜文,文有劉淑英!(第2/2頁)
章節報錯
後來張先壁或許是攝於劉淑英的剛烈、正義,又或許是迫於外部壓力,終於釋放了她。
可惜那時抗清形勢大變,劉淑英組建的義軍也早就散了,清軍攻克江西,屢屢屠戮百姓以鞏固統治,劉淑英便帶著老母和稚子輾轉湖南、四川等地避難。
幾年後回到家鄉,因江西已為清軍佔領,她便在尼姑庵出家隱居,一邊撫養兒子,一邊聯絡反清之士繼續抗清。
可惜南明形勢越發糜爛,她一個女子能做的事終究微弱,沒能成就大事。
最終,因為常年在外奔波、流離,患上了嚴重的肺病,在三十七歲就病死了。
這個劉淑英是真的很有詩才,我們後世有很多她的詩,風格慷慨灑脫又壯懷激烈,可以說是明末的女版稼軒詩人了,回頭你可以找來看看。”
朱媺娖聽完不禁道:“聽你說完,我真是恨不得現在便見到劉淑英。
相公也真是,江西既然有這樣的奇女子,你在湖廣時怎麼不告訴我?
那樣的話,我提前派人去找她,過江西時便能將她接上了。”
說到最後,朱媺娖竟然忍不住怪起郝光明來。
郝光明無奈笑道:“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劉淑英這個人啊,不然怎麼會不介紹給你?”
朱媺娖並非真生氣,也知道這事怪不得郝光明,於是換了個話題,問:“武的那一個呢?”
其實朱媺娖對女武將並不急需,她身邊有董瓊英領著朱雀營保護,軍中又有秦良玉、紅娘子老、青兩個形象代表人物,足矣。
況且,如果說在大明女子從商、從政等不如男子方便,那麼從軍就更不方便了。
即便到了後世也是如此。
因此,朱媺娖從未有過大力發展女兵的念頭——只需有個朱雀營隨身保護她便夠了。
但話說回來,真要再有個紅娘子、董瓊英般的奇女子,她也不會放過。
郝光明道:“這名奇女子叫畢著,說起來其實也是文武兼備,只不過其文才方面的事蹟不如武事上的顯著。
我這邊查到的資料是,畢著1622年生,字韜文,身姿樣貌凜然異於常人,幼工文翰,善擊劍,還能挽一石弓。
崇禎十六年,清軍在冀州、京畿之地肆虐時,她父親鎮守薊邱,守城拒虜,力劫戰死,屍體被清軍擄走。
當夜,畢著帶領著父親所留的家丁以及部分精銳襲擊清軍營地。
該部清軍因白天大勝,晚上飲宴,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畢著在戰鬥中,將該部清軍將領斬首,遂將其部擊潰,奪回父親屍首。
當時的督師聽聞了這件事,上報朝廷,請授畢著軍職。但畢著因要料理父親後事,請歸故里。
再後來,畢著在南京安葬父親後,聽聞清軍入關,北京城破,就沒有北上了,而是嫁給了崑山一個書生,隱居蘇州,相夫教子,安貧樂道。”
說到這裡,郝光明頓了頓,又道:“我這裡有個猜測——畢著說回鄉處理父親後事,恐怕不僅是現實需要,多半也是心裡不想再給大明效力了。
否則的話,她父親死於清軍之手,後來江南抗清義軍四起時她為何仍舊過著隱居的生活?
想必是當初他父親生死,很大可能是受大明這邊昏暗的官場政治影響,就像是盧象升之死。
所以,畢著多半是對大明失去了希望,甚至憤恨朝廷昏暗無能。
再加上史料只記載她嫁人後隱居在蘇州,並無更詳細的記載。你想找到這個人,並勸她為你效力,恐怕並不容易。”
聽郝光明說完,言語中又提及到了盧象升之死,朱媺娖也只能一嘆。
大明,虧欠的忠臣良將實在太多了。
既有盧象升這般在後世大名鼎鼎的,也要畢著之父這般史書上連個名字都沒有的。
往事難追,不可更改。
她能做的,只能是儘快平定天下,讓大明興盛超過之前任何一朝代,變得偉大。
為含冤的英魂正名,為戰死的烈士立碑。
如此才能不愧於那些為大明奉獻、犧牲的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