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軍事會議要商討的是‘過南京,援揚州’之事。”

朱媺娖再次開口,便敲定了此次軍事會議的議題。

作為將領,二黃立即注意力都轉移到這一議題上。

黃得功皺眉道:“南京就在下游,若順風一日間就能到,監國如何說‘過南京,援揚州’?難道要過南京而不入?”

黃斐也忍不住勸道:“監國既奉先帝遺詔監國,為正統,當早入主南京,去偽帝帝號,撥亂反正,以定人心!”

朱媺娖道:“南京本宮肯定是要去的,只是入主南京之後必然事情紛雜繁多,絕非短時間內可以處理好的。

而據本宮所知,偽清豫親王多鐸已率大軍從山東南下徐淮。

無論是劉澤清,還是原高傑部的李成棟等人,恐怕都難以抵擋,甚至可能會望風而降。

因此,本宮以為眼下當以北上淮揚抵抗清軍最為緊要。

至於南京,先遣一部兵馬看著,勿使南京城內生出大亂即可。兩位以為如何?”

黃得功道:“若清軍真已南下,確實該先抵擋清軍。南京城那邊,只要派遣可靠兵馬把守城門、城牆,自不會有問題。”

按照朱媺娖所說,也不是完全將南京拋在一邊不管。

因此黃斐想了想也道:“只要兵力足夠,如此安排自然是妥當的。”

入南京容易,穩定南京卻難。

如果放著清軍不管,只顧著入主南京,很可能沒把南京城穩定下來,清軍就渡過長江兵臨城下了。

介時若城內有人通敵,便會使局面變得很危險。

退一步講,即便清軍渡不過長江,也不該將江北之地讓給清軍。

須知,自古以來守江必守淮。

唯有將徐泗淮揚之地握在手中,藉助這一片水網地形,抵擋起北方之敵要比只守長江容易得多。

朱媺娖道:“既然你們都贊同這個策略,便先說一說你們軍中的情況吧。”

“遵命!”

接著,在黃得功、黃斐的講述中,朱媺娖、郝光明等人終於是瞭解了二人麾下軍隊詳細情況。

黃得功麾下有八大營。

其親兵營最為精銳,有八千多人,皆為精兵,其中甚至有一千多百戰勁卒。

然後便是前後左右中五軍大營,以及左右兩翼大營。

這七大營中以田雄所領中軍大營兵馬最多,有一萬五千多人,其中精兵三千餘。因黃得功不收烏合之眾,故餘者皆為敢戰之兵。

再次便是左右兩翼大營了,各有一萬餘人,其中精兵都是兩千餘。

前、後、左、右軍大營則各有七八千兵馬,精兵只有一千多。

當然,以上所言精兵跟崇禎十年以前的官軍精兵是不能比的,要差一個檔次。

真正能和崇禎十年之前的精兵相比的,是各部中的百戰勁卒。

黃得功如今麾下兵馬總人數近七萬,可其中百戰勁卒加起來頂多三千餘。

相較於黃得功,黃斐的江防水師總人數接近三萬,但其中稱得上精兵的只有五千多,百丈勁卒的話估計就幾百人。

餘下的兵員能有一兩萬敢戰之兵,外加幾千烏合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