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研究所所長依舊是老工匠韓富,但副所長卻換成了一位讀書人,名叫張浩谷。

見禮之後,朱媺娖便走了進去。

不過研究所並非炮廠,並沒什麼好參觀的。

朱媺娖看了看,便問:“讓你們研究的前裝線膛炮如何了?”

韓富道:“啟稟監國,此事主要是張副所主持的, 不如就讓他為監國說一說吧?”

“可以。”

張浩谷才二十幾歲,留著兩撇鬍須,乍看有點呆,眼神卻頗為靈動清澈。

他聞言便道:“啟稟監國,這款線膛燧發火炮雖然研製出來了,但並未做到真正的燧發。”

“怎麼說?”朱媺娖問。

張浩穀道:“這款火炮炮管是以精鋼鑄造,如此雖然減輕了大炮重量,卻給大炮的後續加工帶來了困難。

膛線可以利用水力鏜床,倒還好說。但燧發裝置要和大炮緊密結合,恐怕就會加大漏氣情況。

因此,卑職與所內幾位炮匠研究後,決定將燧發裝置安裝在大炮外面,以一根引信連線大炮內的藥池。

如此一來,在拉繩利用燧發裝置點火之後,大約需要個兩三秒,大炮才會發射。”

為大炮安裝燧發裝置並採用拉繩操控主要是為了兩點,一是透過縮短點火引信減少發炮所需時間,二便是進一步確保炮手安全。

這兩者實際上是相互關聯的——用火繩點火發射火炮,為了炮手安全,火繩就必須足夠長,或者說燃燒的時間足夠長,這樣自然就增加了打一發炮彈所耗用的時間。

因此,透過朱媺娖的手機聽完張浩谷這番話,郝光明就道:“延遲三四秒發射不是問題, 其實我在查詢相關資料時,原本就看過這種將燧發裝置安裝在大炮外面的情況,只是我沒選用而已。

早知道你們這邊加工工藝不夠,當初我就直接給你那份資料了。”

朱媺娖也覺得,即便拉繩之後有幾秒延遲,也比之前那種直接從炮口點火繩的發炮方式好多了。

於是便對張浩穀道:“無妨,你們研製時能根據實際靈活改動,本就是件好事。”

聽見這話,韓富、張浩谷都鬆了口氣。

當初張浩谷要改設計,韓富死活不讓,就是怕因此犯錯,惹惱了朱媺娖。

直到眼見期限將至,研製卻卡在燧發裝置安裝這一環沒有進展,韓富才同意張浩谷改設計。

雖然大炮成功研製了出來,但到底和朱媺娖要求的有些許不同,兩人此番都等著受責罰呢,沒想到朱媺娖不僅沒怪罪,反而誇獎了兩句。

這讓兩人做事的積極性更高了。

此時,朱媺娖又問:“按你的設計,這種大炮射程如何?準確度如何?”

張浩穀道:“目前所內只造了一門十斤炮,試炮的熟練炮手能在炮身照門與標尺的輔助下, 以鐵彈準確擊中三里之外的目標大門。

以十斤鐵彈平射的話, 四里以內, 都有不錯的殺傷力。

至於其他方面的資料,我們目前還在收集中,並不確定。”

朱媺娖聽了微微點頭,又問:“這種十斤炮需要多少人多久可造一門?”

張浩谷思索了下,道:“用五名熟練炮匠,十日便可造一門。”

“帶本宮去看看你們試造的那門十斤炮吧。”

“是”

接著,朱媺娖跟著張浩谷、韓富來到一間大房子中,瞧見了那門鋼炮。

這一瞬間,不僅朱媺娖雙眸散發著喜悅的光芒,就連另一邊的郝光明目不轉睛地看著手機影片鏡頭。

只見這門鋼炮不算太粗,內口徑約為十厘米,外徑則十五六厘米的樣子,炮管長則有一米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