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兵員遴選,朱雀營官(第1/3頁)
章節報錯
據李定國、劉文秀所講,大西軍對精銳的評定主要依據戰功,其次是武勇。
戰功主要包括參與了多少次戰鬥(不論勝敗),斬首多少級,獲得了多少如蹬城、破陣之類的功勞。
因為大西軍此前一直都在流躥作戰,並且很少進行長時間、遠距離的分兵作戰,所以“參與了多少次戰鬥”這一條實際還暗藏了資歷。
至於透過武勇評定, 就安全看各將領的標準了,並無一定之規。
出於以上情況考慮,為了避免引發兵亂,這次整編不會大規模的顛覆大西軍以往劃分的精兵、敢戰之兵、烏合雜兵的層次。
而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遴選。
首先一條就是年齡限制。
凡正兵、勁卒,需年齡在十六歲至四十五歲之間。
年齡在十二歲至十五歲的少年兵,全都暫時劃入集訓營,待整訓全部結束後聽監國府安排。
至於十二歲以下的,自然是送入孤兒院, 由監國府出錢撫養教育。
四十五歲至五十五歲之間, 身體基本健康的,則根據個人意願、能力,分配到衛戍軍或工屯軍中。
至於五十五歲以上的,則暫時由監國府養著,做一些輕鬆的手工活。
待其家鄉太平安穩了,如果有家人在,又願意回家鄉的,監國府會給一比遣散費,將其送還家鄉。
這裡必須要提的是,明末這個背景下,大西軍這種常年流動作戰的軍隊中,別說五十五歲以上的老兵了,就是四十五歲至五十五歲之間的都相當少。
畢竟現代人身體素質到了四十歲就會開始明顯下滑, 明末人到了四十歲後只會下滑的更厲害。
很多地方,四十歲以上都自稱老夫,被他人成為老丈,都是爺爺輩的人了。
透過整編最終統計到,歸降的大西軍中四十五歲至五十五歲之間的老兵只有兩三千人,其中過半還都是入川后加入進來的。
至於五十五歲以上的老爺爺兵,只有一兩百人而已。
在透過年齡限制,“捏出”精兵、敢戰之兵中的一部分水分後。
此次整編又以身體素質的測試、個人武勇的表現,給了敢戰之兵、烏合雜兵一個上進的通道。
只要你身體素質夠好,或者有一定的武勇,就能成為正兵乃至勁卒。
至於剩下的,年齡沒有超過限制,又想繼續吃軍餉的,就只能成為輔兵了。
而輔兵中,只有年齡在二十五歲以下且身體基本健康的,才可能被分入御林軍、禁衛軍、邊防軍這前三個軍隊體系中。
至於二十五歲以上的,則只會被分入衛戍軍、工屯軍中。
根據以上規則,原大西軍的將領們將配合著成都方面軍的將領,在募兵司、軍訓司的主導下,有序地進行士兵遴選與分級。
其中,募兵司暫時由劉鎮蕃主事,軍訓司暫時有馬科主事。
紅娘子則被任命為監國府臨時軍務協理,負責與李巖一起總覽這次整編之事。
歸降的大西軍畢竟有三十二萬之眾,如果加上原成都方面軍,就是四十萬之眾。
為了避免需要時無兵可用, 不可能一起整編,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進行,以確保監國府下有足夠的軍隊應對各種情況。
如此,這次整編就註定會用去不少時間···
大整編在八月十日,也即是李巖等人討論出整編方案的當天下午,就從原為李定國統領的東大營降軍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