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一時危急【為盟主特別加更】(第1/3頁)
章節報錯
“死!”
雨幕中,西城牆上。
馬科手持馬刀,將一名剛跳上城牆的悍勇賊兵砍死。
原本跟在他身邊的親兵也一個個奔赴城門樓兩邊的城牆,去對付時不時跳上城牆的賊兵。
馬科這個主將、總兵都親自動手了,可見西城牆形勢並不怎麼好。
正如張獻忠所料,大雨天對守城的大明官軍影響極大。
不僅火炮、火銃這類火器沒法用,弓弩同樣難用, 就連金汁、沸水也用不上了。
猛火油雖然能在水中燃燒,但這麼大的雨,火把都滅了,更別說點燃猛火油了。
而且雨水沖刷下,少量猛火油灑下去就被沖走,也難以燒起來。
除此外,雨幕的遮擋讓將士們視線也變差了,稍不留神,某處搭上了雲梯就有賊兵跳上來。
可以說, 大雨讓守城官兵人數少的劣勢徹底暴露了出來。
在曾英等人趕到成都的那天下午軍議中,李巖曾說城中有近三萬精銳,地方官兵、衛所兵及經過一定訓練的民壯加起來則有四萬多。
這個兵力看似不少,可除去必須要留的生力軍,其餘兵力分佈到每面城牆上就不多了。
須知,成都城池高大,周長22裡有餘,平均一面城牆就有五里多長!
精銳中的那近四千騎兵是不會輕易派上城牆上的。
因此,經過最後一次西府軍議,給每面城牆配備了五千精銳步卒。
剩下的八千精銳步卒則留作預備兵力。
另外,還給每面城牆配備了三千由地方官兵、衛所兵組成的可戰之兵,以及八千民壯。
如此,每面城牆一共有一萬六千兵。
聽起來挺多,可實際用起來卻仍嫌不足。
因為守城時不可能將兵力都放上城牆, 而是需要分批次輪換。
這樣才能不懼敵方久攻。
實際上, 張獻忠有幾十萬可戰之兵, 讓麾下兵馬輪番持續攻城是必然的,所以守方將可用兵力分批次使用也是必須的。
如此一來, 在戰時安排在每面城牆上的就是兩千五精銳步卒、一千五可戰之兵及四千民壯。
一面城牆五里多,算起來就是2500多米。
就是說,一個精銳步卒要負責防守一米的城牆,只有兩到三個可戰之兵或民壯協助。
這種情況下,應對一般烈度的攻城戰尚可,但應對全靠冷兵器近戰的高烈度攻城戰,就很容易陷入危機中了。
天降大雨後,張獻忠不僅沒下令收兵,反而讓各部全力猛攻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