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姓王,今年四十五了。”王老漢弓著身子,老老實實地答道。

朱媺娖聽了略感驚訝,她還以為這老漢起碼五六十了呢,沒想到才四十幾。

巡撫龍文光都快六十歲了,看著卻比王老漢還年輕。

同樣四十幾的黎玉田,便說是王老漢的兒子, 也是有人信的。

人和人還真不能比。

“王老丈應是大匠吧?覺得如今在這軍器局做工如何?”朱媺娖又問。

“好。”王老漢先吐出一個字,隨即皺紋深刻的老臉上便露出笑容,“草民是大匠,草民的兩個兒子也都評上了正式工匠,如今每月底薪就能領到三四兩銀子,幹得好還有賞銀拿。

我那乖孫兒鍾娃子再也不用捱餓,兒媳婦也不暗地裡發牢騷了,一家子都覺得日子有奔頭了。

這一切都是公主的恩德,草民要謝公主···不, 謝監國啊!”

說著,王老漢便不禁眼眶溼潤,衝朱媺娖跪下來道謝。

“王老丈不必如此,快些起來。”

朱媺娖說著,軍器局大使反應快,立即上前拉起了王老漢。

接著,朱媺娖又詢問了一些關於製作鎧甲的事,王老漢都一五一十地回答了。

朱媺娖瞭解後,感覺對盔甲長如今的生產效率大致滿意,這才繼續前往下一個地方。

說起生產效率,朱媺娖就想起了郝光明曾經提過的流水線、機械化生產。

但在第一次來軍器局視察後,兩人就有過商議,一致覺得,還有不到一個月張獻忠大軍就會來到成都。

大戰一觸即發, 並非讓軍器局改成流水化作業的好時候。

流水化作業生產效率固然比如今軍器局作坊式、個人式生產效率高, 卻也是需要時間磨合的。

軍器局畢竟有這麼大,有一千多工匠, 要改換成流水線作業, 估計沒一兩個月難以磨合熟練。

而流水線剛開始的時候,必然還會有不少出差錯、需要糾正的地方,生產效率也許還沒如今高呢。

至於機械化生產,目前主要是指充分利用水力、畜力來加快、加大生產。

但這類機械不是說朱媺娖一張嘴就有的,郝光明從後世弄來相關的機械設計圖,工匠們造出來、安裝除錯好,也需要一段時間。

因此,還不如想讓工匠們按老方法加班加點的幹,等打贏了張獻忠再弄畜力、水力機械。

···

視察完軍器局,朱媺娖又帶著兩百人的衛隊(男女各半,分別從李巖、紅娘子的親兵營抽選),順路從蜀王府接上李巖及昨日挑選的四名侍女,一起前往傷兵營。

“監國駕到!”

聽到外面傳來一聲高喊,正躺在床上休息的李保田與同病房的其他幾個傷兵相互望了眼,立馬掙扎著要起來。

現在李保田已經明白,監國就是來成都的那位公主,傷兵營是公主下令建立的,也是公主給了他們一個治療、修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