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有意給劉孝廉表現的機會,便示意劉孝廉說。

大約是覺得糧食更重要,劉孝廉道:“在蜀王府的賬目上,共有去年以前的陳糧三百七十萬零五千八百九十六石,去年留下的新糧一百萬零七千九百五十石。其種類主要是稻穀,其次是麥、粟、豆類。

另有各種果園兩百多處,可收應季節水果、乾果十八萬石有餘···”

聽著劉孝廉彙報的同時, 朱媺娖也在根據郝光明在那邊提供的資料資料做判斷,或者說認知。

畢竟你僅知道一個資料是沒用的,你還得知道這個資料代表著什麼。

比如你知道自己有一萬塊錢,卻不知道一萬塊錢能買多少東西,哪有什麼用呢?

郝光明在另一邊道:“根據我所查到的資料,大明全盛時有140府,193州, 1138縣, 493衛, 359所,正常年景全國各類糧食總產量為8億石左右。

以府來論,產糧20萬石以上的為上府,產糧10萬至20萬石的為中府,產糧不足10萬石的為下府。

不過這是洪武早年天下初平時定的標準,肯定是比承平多年後的盛世之時低了很多。

根據我查到的另一份史料記載,在洪武后期某年,山東濟南府的官倉積存的糧食便有70多萬石。

到了永樂年間,陝西布政使的官倉更有存糧1098萬石的記錄。

蜀王如今估計佔據了成都府八九成的良田,而成都府又是絕對的產糧大府。

且你們此時的農作水平比之洪武、永樂年間肯定是有不少提高的。

因此我預估,整個成都府一年產糧應有數百萬石。

蜀王府縱然佔有絕大部分良田,卻不可能將農民種的糧食都收為己有。

並且從成都農民多愛將田地投獻給蜀王府的行為看,蜀王府的佃租應該不會特別高。

這樣一算的話,蜀王府每年收入的糧食應有一兩百萬石。”

郝光明講到這裡就停下來了。

朱媺娖對劉孝廉所報資料也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和判斷。

蜀王府下面的管事、莊頭肯定不可能幹淨,絕對有不少人貪汙了, 但這種情況應該不嚴重。

所以, 李巖、劉孝廉透過蜀王府內賬目整理出的這一個資料,也是相對可靠的。

確定了這些, 朱媺娖不禁雙眸發亮,滿心歡喜。

根據她過去幾個月的瞭解,行軍、打仗時,紅娘子部一個士卒每天至少要吃四斤糧,外加半斤豆醬、菜類等佐餐,並非吃飽,而是讓其有體力去行軍、打仗。

那麼純以主糧算,行軍、打仗時一個兵每天至少消耗4斤主糧。

一萬士卒一天就要消耗4萬斤。

大明市面以188.3市斤精米為一石,所以一萬人每天便需要消耗約莫212石精米。

一石稻米的重量肯定不能和精米等同,按一石153斤算的話,100萬石谷便是15300萬斤!

假設去除300萬斤的穀殼,也還剩下15000萬斤大米!

可供1萬將士吃37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