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莽噘著嘴,心不甘情不願看向了韓天虎。

“哈哈”

韓天虎笑著擺了擺手,說道:“楊兄弟不必如此,是某家技不如人,怪不得牛兄弟!”

聞言,牛莽朝著楊承業,努了努嘴,意思是說,你看不是我不道歉,是人家不用了。

楊承業無奈的苦笑了起來,其實還真不應該責怪牛莽,如果不是牛莽關鍵時刻將板斧翻轉,那麼韓天虎就不僅僅是關節脫臼那麼簡單了,而是會被板斧一分為二了。

韓世忠則看出了這一切,所以自始至終都沒有責怪牛莽,反而對牛莽露出了讚賞的目光。

“賢侄,有沒有興趣參軍?”

韓世忠對牛莽說道:“以你的能力,我可以保你做一個營長!”

古代軍隊編制不定,到了宋朝進行了改制,10人為“火”,5火為隊(50人),10隊為營(即指揮,500人),若干個營組編為“將”(根據戰役需要3000—10000人不等)。

將指揮以下完整編制調動,將的編制也儘量保持穩定,指揮官有“將”和“副將”,下屬儘量不打亂。

南宋皇朝在顛沛流離中匆猝建軍,重新將“軍”作為獨立戰術單位,把原來的“將”組編為若干個軍,設“統制”或“統領”為軍指揮官;又按照戰略防禦方向將“軍”組編為若干個“大軍”,設“都統制”或“護軍”為統帥。

如韓世忠為“前護軍”,以楚州為中心組織防禦,下轄11個統制、13個統領,有63將編制,約8萬兵馬。

劉光世為“左護軍”,下轄10軍,防禦淮北方向,約有5萬多兵馬。

張俊為“中護軍”,有11軍、99將編制,以建康為中心展開,兵力約為8萬人。

岳飛為“後護軍”以鄂州為中心組織防禦,轄12軍,有84將編制,10萬多兵馬

吳玠為“右護軍”,在今陝南一帶展開,約7萬人,編制較為混亂。

蒙古興起後,建立的軍隊也是按10進位制編制的,10人為隊,有隊長或稱“牌子頭”;10隊組成1個“百戶”,10個百戶組成1個千戶,10個千戶組成1個萬戶,萬戶為蒙古軍最高編制單位。

百戶、千戶、萬戶既是編制單位,也是長官的名號。不過實際上編制往往並不足,比如有7000人以上的為“上萬戶”,5000人以上為“中萬戶”,不滿3000人為“下萬戶”。

同樣,千戶、百戶也是按照這個比例分出上、中、下。入主中原後元朝軍隊大體上保持這一基本編制。

韓世忠說保舉牛莽當營長,就相當於讓他指揮一支五百人的隊伍,對於一個少年來說已經算是不錯的成就了。

而牛莽卻並不在意,甕聲甕氣的說道:“老大在哪裡,俺就在哪裡。”

牛莽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跟著楊承業,如果楊承業參軍他就跟著參軍,楊承業不參軍他也不會參軍。

韓世忠看著楊承業,問道:“賢侄,你呢有何打算?”

“天龍、天虎已經參軍,透過比試已經成為營長,不日就會開赴邊疆,殺敵立功。”

楊承業回道:“韓伯父,小侄身體孱弱,家父在世時曾經說過,讓我讀書,參加科舉,以文報國。”

聽了楊承業的話,韓世忠也沒有勉強,只是說道:“以牛賢侄的能力不參軍真是可惜了,總不能他也參加科舉考試吧?”

聞言,楊承業心中一動,是啊,牛莽天生神力,上了戰場也是一員猛將。

只是可惜他對內功心法天生免疫,根本就練不出氣感,更不是讀書的料,與其廝混下去還不如參軍來的實在。

想到這裡,楊承業對韓世忠說道:“回頭我會勸勸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