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北方施行屯田制,不僅為軍隊解決了軍糧問題,也對安置難民,恢復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屯田制為曹操統一北方創造了極大的物質條件。

雖說屯田制自古以來便有,並非曹操首創。

但曹魏屯田的規模和作用之大卻是空前絕後的。

吳、蜀也都實行過屯田,與曹魏相比,規模和成果都遠遠不及。

曹魏屯田分為民屯和軍屯兩種。

民屯每50人為1屯,獨立機構, 不隸屬於郡縣。

田地收成與國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對分。

規定是,屯田農民不得隨便離開屯田。

如若被發現私自出走,輕則流放,重則殺頭。

軍屯以士兵屯田,60人為1營,一邊戍守,一邊屯田。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就有弊。

統治者聲稱,屯田的勞動力是自由應募而來,但其實,很多都是被強迫,或是劫掠而來。

屯田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失去自由之身,屯田士兵則更為艱苦。

曹魏後期,屯田制的剝削愈發嚴重。

分配比例竟達官8民2的程度。

屯田民難以生存下去,只得開始逃亡和反抗。

值得一提的是,鄧艾也是曹魏屯田制的實行者之一。

他曾提出兩項重要建議。

一是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

二是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積蓄糧食,既可用作軍資,還可充盈國庫。

關於上述觀點,鄧艾在他所著的《濟河論》一文中,闡述得非常清晰。

司馬懿看後,自然相當滿意,將鄧艾的建議全部採納並實施。

從正始二年起,也就是241年。

魏國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

北以淮水為界,自鍾離以南,橫石以西,四百多里範圍的土地上,五里設定一個軍屯營,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

同時,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修大片陂田。

又在淮水流域挖掘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

自此,淮南、淮北連成一體。

從京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水災大為減少,一片繁榮富庶。

除此之外,魏國在東南方向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