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蘇毅注意到,劉備的眼眶變得有些溼潤。

下一瞬間。

“砰!”

劉備轟然跪倒在地。

“孔明先生,備名微德薄,今日在此斗膽請先生出山相助,備必當日夜聆聽先生教誨,終身奉先生為師。”

諸葛亮眉頭微皺,面露難意,輕微搖搖頭,“亮躬耕隴畝久矣,早已懶於應世,實在不能奉命。”

“先生不出,蒼生無救,備懇請先生出山相助。”

話落,豆大的淚珠奪眶而出,順著劉備的面頰滾下來,滴在胸膛上,衣袖上,地上。

“備叩求先生!”

劉備推金山、倒玉柱般,納頭朝向諸葛亮而拜。

諸葛亮久久注視著劉備,眼裡盡是劉備淚沾袍袖,衣襟盡溼的樣子。

看到這一幕,蘇毅心中亦是有所動容。

男兒有淚不輕彈,此時此刻劉備心中,必然是有萬千感懷。

他一定是看到了興復漢室的希望又大了一分,這才不顧一切也要請得諸葛亮出山。

就在這時,諸葛亮轟然跪倒,朝劉備一拜。

“主公,亮願效犬馬之勞。”

這一刻,諸葛亮臉上再無半分猶豫。

蘇毅從諸葛亮的眼神中,看到的是一往無前的堅定與無畏。

就這樣,二人相互跪拜。

時間彷彿定格在這一瞬間。

蘇毅的心中,久久難以平靜。

人間自有真情在,對於劉備和諸葛亮來說,這份真情既有相遇相知之情,也有惺惺相惜之情。

諸葛亮負有卓越才識而隱居不仕,必有重重憂事在心頭。

他所吟唱的《梁父吟》,實則借古抒懷,表達自己感傷亂世和對諸侯混戰的不滿。

自比於管仲、樂毅,更說明諸葛亮胸懷大志,決非庸人一流。

龍臥山野,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就在這時,劉備思賢若渴,屈身親往隆中三顧茅廬,態度謙遜,誠摯懇切地向比他小二十歲的諸葛亮求教,一點也沒有長者的傲慢,

要知道,劉備是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而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

這份綾羅訪布衣的情緣,換做是誰心中都會感動。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華夏兒女千年不變的信條。

自此,諸葛亮把自己的信念同劉備的命運緊緊聯結在一起。

這份情,這份誼,堪稱君臣關係的典範。

“太好了,太好了!”

劉備興奮地像個孩子,緊緊抓住諸葛亮的衣袖,嘴裡不停地說道。

“主公,孔明先生,地下涼,你二人快快起身才是。”蘇毅面帶笑意。

“哦,對!孔明先生,你看我高興得過頭了,快快起來。”說著,劉備扶著諸葛亮,二人一同起身。

蘇毅上前一步,慨然道:“今日孔明先生出山,可謂是天地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