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朝內部主要有世家大族掌權。

其中最出名的自然是號稱王與馬共天下的王氏了,家主王導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和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執掌東晉大權。

王氏在東晉的權勢高到什麼程度?

王敦起兵叛亂,要求廢掉皇帝,自領揚州牧,幾乎把皇帝當成玩物。等到病逝軍中後,才有人敢清算。

但論罪清算,也只是論王敦一個人的罪而已,無法波及王氏的其他族人。

王導不僅全身而退,還依舊掌握權勢,深得司馬睿的信任。

在司馬睿死了之後,王導更是託孤重臣,輔佐晉明帝司馬紹。

這種謀反卻能保全家族的例子,也唯有在東晉王朝有機會出現。

在神州世界。

同樣是司馬紹和王導主掌朝政,陳郡謝氏雖然有謝安、謝玄這樣的名臣名將,但動搖不了王導的地位。

在歷史上,謝安為什麼要隱居東山,

為的就是避免遭到其他家族的打壓,等到名聲極大,無法抑制打壓的時候才出山。

有簡單的話來說,那就是謝安在司馬紹的心中,只是第二檔次的人物,

而謝安謝玄,顯然也沒有為東晉王朝赴湯蹈火,付出性命的心思。

他們又不是王導,和東晉繫結的太深已經無法解綁。

在東晉有了覆滅危機的時候。

謝安自然選擇保全家族。

還是那句話,如今神州世界諸侯林立,並非原歷史那樣唯有東晉一個正統漢人王朝無法選擇。

在有選擇的時候,聰明人,尤其是拖家帶口的聰明人,絕對不會在一條繩子上吊死。

此時的謝安,便做出了對家族最有利的選擇。

聽到家主的決定,旁邊的族人也都暗自點頭。

他們都聽說過淮王的名聲。

雖然淮軍治下對世家豪族並不友好,但也不是絕對的排斥禁絕。

據說原歷史上的東吳名臣步騭,早早的就投奔了淮王,成了主掌軍務的重臣之一。

有了這樣的例子,自然能打消他們的某些擔憂。並且,他們陳郡謝氏自有家風,並非是那種只知道依靠家族的膏粱子弟。

“若是投奔淮王,家主不妨給幼度傳信,若是能讓幼度和家族一起投奔,淮王必然十分高興,對我家更加重視!”

旁邊的族人提醒道。

謝安微微點頭,笑道:“這都是應有之義……”

此時。

除了朱元璋和謝安之外,還有不少頂尖的君主和擅長望氣的名臣推算出了江南的情況。

中原、關中、河北的眾多君主,對江南的情況只是略有興趣的掃了一眼而已,並沒有太過關注。

沒辦法,距離太遠了。

在以靈石為能源的交通工具沒有推廣爆發,縮短各地交流距離之前,也就中原和江南有些交流,其他的地方想要和江南來往,無比的艱難。

各地的君主都有強敵在側,即便是遠交近攻,也不會遠到江南。

關注江南情況的,也只有在江南地界出沒還沒有投奔君主的名臣大將,以及南陳、南宋、大明這幾個勢力而已。

劉裕在南方的名聲,僅次於朱元璋。

如今戰死沙場,震動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