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前一樣,王景這次渡江南下的策略,依舊是依靠強大的兵力步步推進,不過推進也講究策略。

淮軍之中除了王景和傅友德有指揮數十萬大軍的經驗外,其他的大將都沒有這樣的能力,高熲戰略出眾,但讓他臨陣指揮也不行。

所以王景把準備好的百萬大軍,分成三路。除了他統御中軍之外,另外兩路大軍,需要各自任命一個主將。

理所當然,傅友德便是這兩路主將之一。

在迎接有功將校返回後。

先是酒宴,然後掌管軍務和將校升遷的步騭上前,宣佈這次的升賞。

其中傅友德被升為四徵將軍中的徵南將軍,賜封鳳台伯,是淮軍文武將校當中,第一個被封為伯爵的功臣。嗯,被追封的不算。

賀若弼被封為樓船將軍,屬於參將之上的雜號將軍,再往上便是四鎮級的將軍稱號了,他的功勞主要是先後擊潰壽春和曹魏的水軍,是壽春之戰大獲全勝的關鍵。

第三便是史萬歲和元英了,其中史萬歲被加封為參將,元英本來便是雜號將軍,但軍功不足升遷,便賜封冠軍將軍的爵位。

在他們之下。

還有裴邃、文鴦、林沖、韓熙載等等有功之臣,都各有封賞。

軍中的兵卒,每個人都得到三尺布、十斤肉的賞賜,算是皆大歡喜。

傅友德、元英等大將返回之後。

王景給了他們十天休息的時間,沒有立刻召集文武群臣。

他是在等使者的訊息。

……

淮軍雄霸江淮,吞併壽春之後,下一步要麼是北上攻略徐州,然後伺機進入齊魯、中原,亦或者渡江南下,攻略江東。

所有人都想知道,淮軍下一步的選擇。

尤其是江南的眾多諸侯,在他們眼中淮軍就像是一頭盤臥在北面,虎視眈眈的猛虎,隨時準備撲殺而至。

很快,江南的眾多諸侯就聽聞淮軍和徐州陳宮結盟的訊息。

至此他們終於確定了淮軍的戰略選擇。

本來就已經處於停戰邊緣的明軍和劉宋兵馬,迅速的結束了廝殺。其中明軍底蘊雄厚,兵多將廣,在和劉宋的戰鬥中擁有主動權。

和劉宋議和之後,朱元璋迅速以常遇春為大將,率兵馬二十萬迅速向西面的太平府疾馳。

此地乃是金陵上游的咽喉。

佔據此地的多是各個朝代的亂軍,雖說勢力不算太強,但憑著江南人口稠密的優勢,每個勢力都有將近十萬的兵馬。

加起來的兵馬便有六七十萬……不過除了個別的精銳之外,大半都是烏合之眾。

朱元璋之前大半的精力都在應對劉裕上面,沒有騰出手來解決西面的問題,如今淮軍的威脅近在身側。

他便直接派出了手中能橫行一方的大將常遇春。

常遇春先橫掃太平府,然後屯駐當塗,嚴防淮軍南下。

而劉宋的劉裕,因為之前和淮軍互通有無,用鐵礦、靈石等換取了大量的糧草兵器,所以和淮軍的關係還算可以。

但劉裕也有一統江南的野心,對於準備渡江來江南參與爭霸的淮軍,同樣無比的警惕。

泰興府和京口之間的商路,被劉宋直接封鎖。

而這時候。

淮軍派出去的使者終於返回了。

泗洪城內,大殿之中。

王景、沈翼、步騭、高熲等人聽著使者的稟報。

“王上的條件,蕭道成已經答應了,不過蕭道成也要王上盟誓,必須信守承諾……”

回來稟報的使者便是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