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良將,便是朱異和文欽文鴛父子。

其中朱異乃是東吳名將,在文欽沒有背叛魏國的時候曾帶兵擊殺文欽的七座營寨,獻計攻破樊城。後來在諸葛恪迎戰諸葛誕的東興之戰中,也立下了不少功勞。

在諸葛誕背叛魏國選擇投奔東吳的時候,他被封為大都督前去接應。

能做到大都督的人,帶兵能力絕對在水準線以上。

他能力不如東吳最開始的四位大都督,但也絕對稱得上良將,在同時代的將校中,能接近一流。

這個評價似乎有些低。

不過三國時代諸侯混戰,前期將星璀璨。

但經過數十年亂戰,那些堪稱一流、頂尖的名將大將大多凋零。朱異即便只有二流的水準,也能稱得上大將了。

甚至後來西晉立國時期,有名有姓的名將,也就幾個人而已,最著名的是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杜預,還有徵南大將軍羊祜。

除了這兩個頂尖名將和堪稱一流的馬隆、王睿之外,其他的便是眾多的二三流武將。

或者說不是沒有大將名將,而是這些有才能的人都被那些世家豪族壓制,上面的大將全都是清談子弟,等到西晉覆滅,才有聞雞起舞的祖狄冒頭……

三國看似充滿英雄氣概,實際上相互廝殺太狠,並且世家豪族的勢力在三國末期達到了巔峰,導致有才能之人無法上進,無能之輩充斥朝堂。

兩晉時期,尤其是西晉時期,更是不堪。

裴矩、何稠也都是世家名門,其中裴矩出身聞喜裴氏,何稠也是豪族子弟,但他們都知道兩晉時期世家把持朝堂的危害。

所以做事的時候,總會給出身底層的人留下一點餘地。

而壽春的諸葛誕、王基從小到大接受的便是世家豪族的教育,行事作風和淮軍格格不入。

讓他們歸附,固然有可能成功,但不利於淮軍內部的團結。有可能出現很大的隱患。

如果諸葛誕未來對王景不滿,再次發起反叛,傳出去肯定會對淮王的名聲有所損傷。

既然有實力把他們在戰場上解決,淮軍中樞,包括裴矩自然不希望留下隱患。

至於朱異和文欽父子,歷史上的評價都不錯。

尤其是文欽的兒子文鴛,在演義中堪稱以一敵萬,在司馬師大軍中殺了三進三出,在鄧艾軍中來回自如,簡直是趙雲在世。

據說衝入大軍時,司馬師有眼疾,剛動完刀子,被這麼一嚇,頓時眼珠崩出,回軍的路上就死了。

後來文欽被諸葛誕所害,文鴛不得已投奔司馬氏,河西平定禿髮樹機能立下大功,結果剛得到封賞,宮門還沒走出去,剛封的官職就被司馬炎免了。可能是嚇死司馬師的原因,文鴦下場慘烈,三族被滅。

這種擁有血仇,和諸葛誕、王基、石苞敵對的大將,反而適合淮軍拉攏。

他們根基淺薄,加入淮軍很快就能融入,不會出現後患。

“弘大兄若是出使,應該先聯絡文欽文鴦父子……有這兩個父子相助,再去說服朱異就事半功倍!”

何稠隨口說著自己的意見。

裴矩笑了笑,說道:“你說的不錯,朱異在壽春沒有根基,有文欽父子相助說服他歸附,並不難!”

在歷史上,朱異先是和文欽、諸葛誕為敵,後來又和兩人聯手一同對陣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