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省和淮東之地被分割化府的意見透過後,便是商議科舉事情。

科舉事關重大,關係到未來淮軍管制體系和統治根基。

所以這時步騭、傅友德等人也不再沉默。

在汪廣洋說完科舉取士大致方略後,步騭便提起了科舉不僅要在三省六部的體系中,軍隊也要有武舉才行。

“王上,如今軍隊士卒想要提拔,唯有在戰場上廝殺立功,但以後戰事減少,軍中士卒豈不是沒有了上升的渠道?”

“所以臣建議,科舉不能僅限於文官,軍中也要進行科舉選材才是!”

步騭建議道。

在天下混亂的時候,軍中士卒在戰場上廝殺。

只要能斬首立功就能得到升遷,立功的機會特別多。

就像是大殿內的文武官員,除了沈翼和步騭之外,其他的文官包括汪廣洋在內,看似可以參政議政,是淮軍的核心臣子。

但他們的品級比傅友德這種武將差遠了,武將打一場勝仗,就能勝過文官三年甚至十年的資歷政績。

不過在和平時代,包括戰事減少的時候,武將和軍中士卒沒有了立功機會,那麼想要升遷,就會比文官難十倍。

想要升遷,靠的就不再是功勞,而是資歷和上司的賞識。

這對於軍隊的戰鬥力不利。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步騭此時提出來了,那便是武舉!

透過武舉,把那些被埋沒的人才挖掘出來,給他們一個越過資歷,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

軍中的人才透過武舉,可以升遷為什長、隊正,同時也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能力才幹。

而王景,也能透過武舉收攬軍中士卒的軍心。

“嗯……武舉!的確有必要設定!”

王景本來沒有考慮武舉的事情,畢竟武舉在歷史上存在感並不強,那些歷史留名的名將,沒有幾個真正出身武舉的。

不過,王景想到了即將擴編的軍隊。

在中樞進行科舉,補充三大行省十八個府的官吏同時,淮軍也要從四十萬戰兵擴張到一百萬。

百萬常備軍,同樣需要大量的中低層軍官來填充。

王景現在需要的不是什麼猛將、名將,而是能聽從號令,指揮手下的尋常校官。

既然步騭提出解決的辦法。

王景自然不會不答應。

反正武舉也沒有壞處。

這次議事,相當於其他王朝的大朝會了,商議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太初四年需要一直做下去的事情。

調整官制、科舉取士,還有擴軍備戰。

這三件事需要優先處理。

大殿內,群臣的聲音此起彼伏,圍繞著這三件事不停的提意見,因為這些和他們的權柄,未來的利益息息相關。

即便是沈翼這種地位有些超然的大學士,也不能不食人間煙火,要為向自己靠攏的眾多下屬爭取一些有利的條件。

當然,他們建議和爭論,都在一個限度之內。

此時淮軍蒸蒸日上,王景也威臨四方,無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