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單純的比金錢收入,卻不去考慮兩邊的生活質量,那就是耍流氓了。

同樣是一塊銀元,在英國能買幾斤糧食?在中國又能買幾斤糧食?同樣是生活標準在英國需要多少錢,在中國又需要多少錢?

這隻需要簡單的衡量,就能輕鬆的擠出某一方金錢收入上的水分了。

英國作為一個依賴於海貿的國家,其國內的物價可想而知。而且眾所周知,依靠著海外子民,過去的三百年中,歐洲社會從美洲非洲天竺等掠奪了太多的貴金屬了。

大量金銀的流入,自然也會帶動歐洲物價的上漲。

比如1756年—1757年間,英國有記載的食物騷亂總共有140多次。這些騷亂在英國那裡通通被稱為是“肚皮造反”。

不過皇帝還有三門窮親戚呢,任何一個國度裡都會有窮人。怕是中國也有不少剛剛處在填飽肚子這一水準線上的人。

生活處於剛剛能維持生存的水平,當價格上漲時,他們就會跌入生存線以下。

你不能拿這些人來等同整個英國,可他們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英國社會的真實。

相對而言,中國的老百姓就要比之強上那麼一些。

因為中國至少糧食是足夠便宜的。

趙亮搞出了金種子,自然也不會厚此薄彼的忽略了水稻,只不過他並沒有放出去,沒有必要。

因為他們還有南洋作為大糧倉呢。

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經濟在達到一個歷史高峰的同時,糧價卻也落到了谷底。

但這又一定程度上極大限度的保持了人們的生存需求。

加之中國社會的機會也很多。也可以在種田之餘去打工做工,哪怕不進工廠,也到處都有修路修橋疏通河道一類的工地在招人。

再不行你還可以去墾荒麼。

不管是東北還是南洋,都保管你餓不死。

所以老百姓必須的生存需求得到了滿足之後,才會繼而去考慮教育和更多的消費。

低廉的糧價也使得中國一定的人力和土地被破轉入了另一個領域。

就像江浙一樣。

這個世人皆知的魚米之鄉,幾百年來可一直都在從外頭進購著糧食,而把本地的土地卻大規模的種植棉花桑麻和茶葉等經濟作物。

現在的中國也是如此,大量的土地都改為了棉田和牧草地。

物資需求和經濟推動,使得內陸的養殖業迅猛發展起來。

種糧食不掙錢了,自己也有填飽肚子的糧食了,老百姓自然就會生出了新盤算。那種子花生大豆和棉花茶葉等都有,其中棉花是絕對的大頭,因為中國的棉花所需一直更大。

衣食住行,當人手中有了閒錢,當條件變好了之後,誰也不會委屈了自己。

這就是奢侈消費。

奢侈消費在經濟學中泛指在生存消費之外附加的消費,主要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

衣食住行都包含在內。

比如衣服,比如肉食。

糧食的滿足,收入的增高,直線提升了肉食的消耗。

牛羊豬的出欄書,這幾年都在不斷的提升。

往日裡種植糧食的田地變成了苜蓿之類的牧草種植地,那也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