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報應(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阿芙蓉就是英國為首的西方力量尋找到的最好的一種拉平雙方貿易數額的法寶。
所以,即便見到了中國政權的嚴厲鎮壓,但英國人、葡萄牙人那也是不可能放棄。
除非他們兩國放棄阿芙蓉,否則的話兩國與陳軍之間就充斥這一個無法調節的矛盾。但是要兩國放棄阿芙蓉貿易,這可能嗎?
澳門內部資料早就有明確記載,乾隆三十年以後,葡萄牙商船每年往中國販運的阿芙蓉都在一千箱左右。
每箱天竺阿芙蓉只需要三百盧比的購入價,可是要放在粵東,出售出去每箱就是五百到六百銀元。這個銀元指的是西班牙銀元,三塊銀元合二兩白銀,也就是說每箱阿芙蓉他們會以四百兩左右的價格出手,完全是購入價的三倍價值。
馬宗師說過: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現在的阿芙蓉貿易還沒有300%的利潤,可是200%的利潤照樣會令英國人和葡萄牙人挺而走險。而且因為英國人才是現如今對華貿易的西方主力軍,所以與葡萄牙人相比,英國人的販運量更大,每年都不會少於兩千箱。
麻窪、比哈爾和比納萊斯都是天竺主要的阿芙蓉產地。其中比哈爾和比納萊斯,三者之二是處於英國天竺殖民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的,因此英國人很容易地就在兩地建立起了一套阿芙蓉強迫種植制度。東天竺公司每年丈量種植阿芙蓉的土地,確定其地界,再透過中介人和居住在阿芙蓉種植區域的農民簽訂合同。根據合同,阿芙蓉種植者可得到公司的預付款,收成時再將產品以合同確定的價格賣給公司。如當地農民未和公司簽訂合同就擅自種植和出售阿芙蓉,其財產就立即被沒收。
幾百年的東西方貿易,英國人不斷的向中國輸入自身的商品,今年來也的確有所增長,但仍遠遠不足以彌補迅速擴大的貿易逆差。壟斷官方對華直接貿易的英國東天竺公司在廣州的資金週轉屢屢發生困難。一七八四年,東天竺公司在廣州的財庫尚有二十多萬兩白銀的餘額,可是到了第二年,就出現了二十二萬多兩的赤字。到了第三年,赤字更是高達八十六萬四千餘兩。第四年年,更達九十餘萬兩。
即便隨後中國發生了一場席捲全國的大戰,英國人多次向清廷出手武器,但總體上依舊不能彌補貿易上的‘虧空’。
為了平衡對話貿易造成的鉅額逆差,東天竺公司不惜採取任何手段,無論其合乎道德與否。
所以從英屬孟加拉運送阿芙蓉到中國的計劃,一開始就得到了該董事會成員,公司重要官員惠勒的全力支援。
十年的潛心經營下來,每年英國人都能從阿芙蓉貿易上彌補幾十萬兩白銀的虧空,這一點上,有澳門先天之利的葡萄牙人一直是英國人最大的對手,可是當他們雙方面對陳軍這個地主的時候,再相惡地兩人也能聯起手來,哪怕葡萄牙根本不敢明著摻和其中,但暗地裡也在跟英國人一起合力資助清廷。
也所以到了最後兩年,英國人葡萄牙人的阿芙蓉幾乎是公開式的送上了廣州街頭巷尾的煙館。
深陷阿芙蓉貿易, 對其食髓知味,已經難以自拔的東天竺公司和葡萄牙人,在陳軍入主粵東後依舊不改舊習,所以這一次是註定要栽跟頭的。
或許他們也早就有心理準備。
站在陳軍的對立面,他們不是不知道這樣做的危險,但是豐厚的利益讓他們忘記了危險。
而現在就到了他們遭報應的時候了。
不過對比葡萄牙人和英國人的沮喪,美國人就笑的哈哈叫了。
只要英國人倒黴,他們就是沒好處拿都是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