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旨意來的還真是及時!”

還不滿四十的李祘,兩鬢已經霜白,這陣子朝鮮風雲跌宕,他簡直有度日如年之感。

李祘是絕對不想去中原的,但局勢不由人,那匯聚在江華島的陳軍艦隊和軍兵是愈發多了。

島上的朝鮮守軍倒是還在,可他們的活動範圍卻已經被壓縮在只限於軍營了。

李祘都不想去怪罪江華島上的文武。

朝鮮從頭到尾都沒有向陳軍發過一槍一炮,漢城的朝廷自己都已經軟了,還憑什麼要求江華島上的文武硬呢?

面對著無可負擔的壓力,天知道李祘心中是多麼的痛苦。

一邊是自己僅有的兒子和兄弟,另一邊卻是朝鮮的國運。

如果他堅持不入朝中原,戰爭一起,昔日丙子胡亂的危局顯然就會再次來到,甚至重演壬辰倭亂的亡國之危也不是不可能。

有著海上絕對優勢的陳軍可比當年的豐臣秀吉更便易征服整個朝鮮。

所以,一邊是私情,一邊卻是公事,李祘都不知道受了怎樣的煎熬才做出一明智的決斷。

他為了朝鮮的大局而不得不捨棄自己的親人,這種痛苦,簡直要把他整個人都撕裂。

然後在最後時刻,‘刀下留人’來了。

這時機是那麼的叫人玩味。

當欣喜若狂的李祘冷靜下後,那表情不要太苦澀了。

可即便知道這很有可能就是中原故意做出來的效果,李祘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太感激涕零了。

這一起一落,一悲一喜之下,李祘還能撐得住,可見他身子骨真挺好的。

“大王……”

領議政蔡濟恭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這陣子李祘受了怎樣的折磨,他這位朝堂領袖是一清二楚的。

雖然他自己也是當中的推手,是堅持主張李祘入朝中原的一派勢力之領袖。

但這一點上蔡濟恭認為自己真的問心無愧。

如何能因為私情而壞了社稷江山呢?

李祘的年紀並不很大,先前的乾隆皇帝五六十了還能生兒女呢,李祘哪怕沒有現在的這顆獨苗,也不意味著他今後就不能接著有孩子了啊?

比起將整個朝鮮搞得國不是國來,兩權相害取其輕,蔡濟恭並不認為自己是錯的。

但現在這事兒翻篇了,沒有了當務之急的朝鮮大王,回過頭來剷除掉境內所有的良種,這都是小菜一碟。

甚至群臣也會乖乖的聽命行事。

誰叫此前鬧出的亂子著實太過駭人了呢。

而自己即將迎來的命運是何等樣的,那也只能看李祘的心胸了。

不過現在看……,情況還好。不然李祘怎麼會把他招進宮裡呢?

“承旨。”

“在。”一旁的李書九應道。

他是李朝的宗室,這不過年代實在太過久遠了一些。當過官,但沒幾年就因人彈劾去職。

乾隆五十年的時候,重新出仕,成為李祘身邊的“抄啟文臣”之一,深受李祘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