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中日(第2/2頁)
章節報錯
挺身隊裡沒有什麼人權可言。
簽署了賣身協議之後,如青山勇之類的人,在少則三年多則五年的期限中,就要一切行動聽指揮,不得違抗上級的命令,若有違者,一次警告、二次體罰,三次就要判勞役送去挖煤,還必須牢記各種陳軍為其制定的規章制度。
“哈伊!”
所有人都起身鞠躬。
對於挺身隊員們言,能學習漢語這是一個大好事,不說能精通了,哪怕只是能說,這也是一技之長——他們在挺身隊裡即便沒能掙上錢財,回到日本後也不會缺飯吃的。
現在中日之間的貿易可是曾幾何式上揚。
大量的稻米布匹和魚肉、水果(罐頭)、糖、奢侈品(鐘錶)等物被銷來日本,而運走的是一船船的硫磺、銅錠,當然還有少不了的金銀。
雖然趙亮已經儘可能的照顧到幕府的情緒了,但雙方的貿易日漸增大,中國這邊的順差就也日漸增大,誰讓小鬼子什麼都缺呢。
偏偏從一開始日本就不願意敞開了向中國提供銅錠。
——小鬼子雖然啥都缺,但那幾個小破島上卻真的有不少金銀銅礦,這點上跟智利挺像的。
之所以到了後世金銀銅都缺了,那更多是因為日本自己開採了上千年,早就採光了。就跟中國的金礦那般。
從康麻子時候起,康熙收復大員後,海禁解除,對日貿易立刻蓬勃發展起來。短短數年時間,抵日的商船由24艘激增到193艘,日本“洋銅”源源不斷流入中國,據統計日本每年流失掉的銅高達380萬斤之巨。因為日本的冶煉技術不過關,紅銅中含有一定的白銀,轉手二次提煉,獲益頗豐,更別說中國本身就缺銅!
結果日本國內的銅錠反而不夠用了。
幕府將軍便開始從源頭上著手,要求中國來日的商船每年不得超過30艘,嚴格限定銅的出口,每年維持在160萬斤左右,可效果仍不理想。到了雍正年間,德川吉宗下了嚴令,來日的中國商船進一步被限定在15艘,銅交易數量下降到百萬斤左右。
這樣一來日本的銅料短缺才有所減緩,可代價也是慘重的,原先繁榮的中日貿易,是變得愈發平淡了。
剛剛接位的德川家齊,說真的還是個小孩子,他才十六歲。上臺初期,將民憤極大的日本和珅田沼意次免職,並任用陸奧國白河藩第3代藩主松平定信為老中,推行寬政改革,整頓幕府綱紀。
目前更準確地說還處在一個觀政的階段。
但哪怕是德川家齊他也不願意放開口子。
可是他不敢不放啊。
陳軍的北洋艦隊就遊蕩在日本近海,早幾年才剛有發展的趙家南洋艦隊就痛揍了荷蘭人,日本就他們那有海無防的模樣,陳軍艦隊能直接殺到江戶灣。
這種情況下,德川家齊哪裡敢去限制啊。
雖然從長久角度看,中日之間這般下去矛盾只會積累的越來越大,可是青山勇等人才看不到這一點呢,他們只看到了中日密切的貿易下,整個日本都需要大量通曉漢語的人。
這就跟清末各通商口岸都需要一些會外語的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