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幸濟南是省城,不止有省政府,還有市政府,還有縣政府,萬幸趙家的衙門多,大家都在招人,我考不上省府的,我就考市裡的,再不行就靠市裡的。

錢二華報的就是濟南市的糧食局,而李宏年報的卻是省財政局。

他一個往日的賬房先生,現在就想要進省財政局了,這要是考上了,當然皆大歡喜,考不上了就怕被人說閒話,嘲笑,所以李宏年是偷偷的報名,一點都不對外張揚。

“三哥這報的是哪個衙門啊。”

李宏年是老賬房了,而新朝對算賬可是非常非常重視,不說有財政局和審計署之類的,就是各衙門也都設有財務科之流,比如說糧食局。

“我個算賬的,除了財政局還能報哪?”

“那可是好單位。說起來日後都算是新朝的財神爺了。”

“所以我心裡是七上八下的。那麼好的地方,不知道多少人盯著不放的。萬一考不上,丟人不說還錯過了好機會。”

因為新朝衙門太多,剛剛收拾出來的貢院是輪流靠的。

李宏年報了省財政局,至少這一波里的其他各司局他是都錯過去了。

那可都是職能重要的好單位啊。

比如省辦公廳,比如市政府辦公廳,比如民政局,比如糧食局,比如警察局,比如交通水利局……

濟南的貢院在大明湖南岸,坐北朝南,由三進院落組成,大門是古樸的牌樓式建築,正中懸掛著“貢院”匾額。門內建有兩座牌坊,“明經取士”和“為國求賢”的題詞點明瞭貢院要義。

陳軍奪取後也沒有把這地方換了或是拆了。

反而把因為戰事而遭到破壞的考場重新修葺了一遭。

此刻何志輝親自趕來坐鎮。

當然,這閱卷的事兒是用不著他親自上陣的。就跟殿試裡的皇帝老兒一樣,他只需要看排名最靠前的幾個人的試卷。

而且趙家的考卷與之前一千多年的考卷都有不同。

趙家的考試都是百分制的。

哪怕很多考卷上全都是在寫文章。

就比如錢二華所要面對的考卷。

一百分中五十分是沒有固定答案的非選擇題。

這評分就很看審卷人的個人標準了。

就跟前世的高考作文一樣。

而除了五十分沒固定答案的非選擇題部分外,其他的選擇題部分才更加有趣呢。

因為很多選擇題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就比如百姓甲家,家中糧食無多,如果全額繳納糧稅之後,完全不夠吃食的,這種情況下糧差該做何抉擇?

是不顧一切的強行收繳全額糧稅,還是對之心生憐惜,只收繳一部分糧稅,還是做其他選擇。

這個題根本沒有標準的答案,而只有得分各有不同的答案。

你選甲得1分,我選乙也是得1分,他選丁,然後得了2分……

跟那種多少畝地,都分別是什麼等級的地,又各自種了什麼,各自產量多少,所以要收多少的田稅,這種有標準答案的題全然不同。

可那種所有選項都能得分的選擇題在這場考試中恰恰比比皆是。

如此從側面反應了此此考試的倉促。

但對這樣的考試能不能選拔出陳軍所需要的公員,何志輝卻還是很有信心的。

因為這種直指人性的考題,多少能叫人從考生的選擇中知道這人的外在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