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天下一盤棋。

齊魯清軍一滅,直隸清軍立馬就繃緊了神經。

沒有了後顧之憂的陳軍至少能往前線增添兩萬兵。

別看他們又多了大片土地,彷彿要分出來不少兵駐守各地。可事實上齊魯地方計程車紳大戶們早就乖覺了,因為不乖覺得人都已經死在了之前的戰爭中。

時到今日,哪裡還有人不知道趙家的反動?

在趙家的統治下,地方大戶地主們要損失多大的利益,一個個早心中有數。

骨子硬的人已經填進了之前的戰鬥中,剩下的都是軟骨頭,都是被打怕的,都是已經打心底裡認輸的人。

他們人再多,勢再眾,也不會這個時候起兵造反的。

除非正面戰場上清軍能夠給他們足夠的信心。

所以別看齊魯的面積不小,還有那麼多的山,可陳軍的齊魯軍分割槽下屬兵力只有一萬人,三個地方守備師加一個直屬軍分割槽的千人團,還沒有此前清軍的駐軍多。

直隸清軍很緊張,並且他們成功的把這種緊張的氣氛傳入了京城。

以至於京城中猛地傳起趙亮要打過來的謠言,搞得京城上下人心惶惶的。

乾隆聞訊大怒,下令順天府尹匯同步軍統領衙門嚴厲查處此事。

雖然很快就把這謠言給壓了下去,可乾隆卻更深刻的認知到了局勢的惡劣。

堂堂京師重地,因為齊魯的變化,就莫名的生起了這般謠言事,可見京城人心有多麼不安多麼忐忑,多麼的驚弓之鳥。

而這種表現也正好襯托了大清的衰敗。

事到如今,隨著錢糧的越發貧瘠,隨著軍事上的不斷惡劣,乾隆已經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了。

所以他也終下定了決心。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盛典酬庸,新綸命爵,諮爾永瑢,朕之第六子,醇謹夙稱,恪勤益懋,孝行成於天性,子道無虧;清操矢於生平,躬行不怠;念樞機之縝密,睹儀度之從容。特授以冊寶,封爾為和碩質親王,永襲勿替。……”

“……皇八子永璇,秉性醇良,持躬端謹,晉和碩儀親王……”

乾隆突然分封了兩個最年長的兒子為親王,然後在永瑢和永璇還暈頭轉向的時候,再一封欽命把他們一個派去了西南,一個派去的東南。

京城上下的文武大臣立刻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皇帝這是對打通中原,掃滅逆賊沒有信心了,擔心中樞與南國長時間脫離會影響朝廷威嚴,也或許是擔心南方各省不能齊心合力的討伐賊寇,所以把兩個年長的兒子派出去坐鎮去了。

話說自從乾隆下達了組建新軍征討賊寇的旨意之後,兩廣已經從澳門、荷蘭人和英國人手中購入了不少槍炮,只從武器角度上看,清軍的增進還是很大的。

但是人爛,再好的槍炮又如何?

就跟甲午戰爭中的淮軍陸軍那樣,一潰千里。

當時淮軍的武器可一點都不落後,甚至比日軍陸軍的還要好不少,但又有個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