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旦國家權力稍微鬆懈,或者是吏治腐敗,社會可不就立馬陷入紊亂狀態了?

那樣的,國家對基層的動員能力照舊會大打折扣,照舊國力下降,社會不穩。

周東就是看到了那些,所以才提出了這個意見,而李長虹和梁海也都很認同。

雖然他們倆都是宗族姻親紐帶的受益者,可也正因自身是受益者,所以他們才更能明白鄉紳的強大力量。

就比如趙家。

崛起才十幾年時間就已經牢牢把控了龍路口、曹河和鄭集三地,並且向外的擴充套件速度始終沒有放慢放緩。

要不是和珅的遇刺讓趙家的發展勢頭戛然而止,再有個十年,整個淮寧縣怕都是趙家天下了。

李長虹、梁海當然認同周東的這個釜底抽薪之計了。

沒有了官紳和士紳(功名與土地的結合),滿清的統治秩序就缺少了一環,雖然不至於崩塌,但肯定會多出很多的事兒來的。

因為單一的鄉紳地主,就如龍路口的張家那等人家,他們跟官府之間先天上就存在不平等的。

只要存在不平等,有沒有了足夠多的潤滑油,那就必會有隔閡矛盾產生。

這對陳軍言就足夠了。

更何況這事兒傳開後對其他各地計程車紳讀書人可都是一大震懾。意義就更大了!

因為被陳軍拿到手心裡的這些人,他們全都要改造的——勞動改造。

白天勞動,晚上學習,勞逸結合,保管他們能對陳軍的法律法規都十分的記憶深刻。

而至於這麼做會不會惹來士林的抨擊,惹來天下士紳階層的怒火……

哈哈,說的就跟趙家現在被士林士紳們歡迎一樣。

張克生能怎麼辦?他現在連拒絕都做不到。

因為他已經‘自絕’於滿清了,豈能再來自絕於趙家?

他只能蒼白著臉接受這一切,甚至對於那個昔日的家僕還要笑臉相迎,即使那笑臉比哭臉還要難看。

渾渾噩噩的渡過了五天時間。

那些歸他管理的人中間,一開始還有人唸叨著朝廷大軍會來救他們的,張克生也沒去管,然後他們自己念著念著就不念了。

第五天直到陳軍船隊揚帆起航,都駛離了蕪湖了,清軍的影子也依舊沒能見到一個。

張克生也認命了。

精神有了些好轉,還把自己的幾個親戚和手下的僕人都提拔了上。

他跟其他那些人不同。

那些人是被賊逆抓去的擄去的,清廷自然不會判他們通匪。可張克生不一樣,他頭上那頂通匪的帽子是怎麼著也摘不下了。

所以陳軍帶走的不止是他和他的妻兒,還有他的一些親戚。

後者就跟張克生一樣上了賊船,想下都下不來了,只能乖乖的為陳軍辦事。

只是叫他們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這些自認為自己比泥腿子們高階的讀書人及其家眷們,竟會直接被拉去開荒。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選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414章 拉去開荒)閱讀記錄,下次開啟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請向你的朋友(QQ、部落格、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