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陳’這個普天下人眼中的草臺班子就是如此。

高層再怎麼欠缺,再如何身兼多職,只要制度劃分明確了,那辦事效率就一下子提升了好多。

這點只從宣傳事宜上就可看出一二。

之前趙家也很重視宣傳,這項任務被交給了樊琪和徐延輝去辦。因為郭子華是澳門來的,他顯然是不合適的。

樊琪可能從沒想過造反,但事到臨頭他也不得不硬著頭皮頂上了。

因為他的關係,樊執中都只能站出來做起了教育部長。

但徐延輝可不怵他。

這倆人一直都在爭論不休,一個主張把宣傳重點放在滿漢之分,華夷之辨上,實實在在的利益當然能提,但不能當做重點來宣揚;另一個則認為實實在在的利益才更能打動人心。

趙亮倒是覺得樊琪的意見挺有道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固然能打動人心,但把金錢說的太紅果果了也不好。

然徐延輝表面上是認同了,實際著實的時候卻還是自己的那一套。

尤其在趙亮帶兵離開陳州之後。

宣傳方面的兩個領事者的矛盾著實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宣傳的效率。

現在樊琪被調去了新聞出版總署,宣傳部教給了徐延輝,為什麼如此,那當然是因為過去的時間裡已經檢驗出了誰的法子更加有效。

滿清入關已經一百五十年了,根基早已經穩固。天下億萬眾生早就遺忘了百五十年前的鮮血,而把腦袋後頭的金錢鼠尾視為人生不可或缺之至寶。

正值鼎盛的滿清也沒有如晚清那般被萬國來操,國人身心上還沒有遭受那沉重到極致的創傷,在這種情況下去提華夷之辨,哪裡能真正的掀動百姓們的心啊。

而且華夷之辨這東西真要有用處,蒙元和滿清又如何能入主天下呢?

當然你也不能說這東西就一點用也沒有。但想要發揮它的最大作用,那就必須在一個大大的前提之下。

比如說趙家已經佔據上風,或者是抵擋住了清軍的反撲,站穩了腳跟!

這個時候這四個字才會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而現在說這個,真心不如講一講銀子來的效果巨大。

徐延輝坐上了宣傳部長後心情大好。

因為這不僅代表著他仕途上的勝利,更代表了他的意見得到了上頭的認可,這可就太棒了。

短短三天裡, 徐延輝就對宣傳部門做出了改變。

比如說各地設立宣講員,在茶館酒樓放置報紙,組建文藝團體——這是趙亮曾經提點過的話,但進展不快,一大原因就是樊琪對這事兒的不認可。

這人是一個真讀書人,但思想上還是有限制的,對比對戲子。

徐延輝才不在乎呢。

這是趙亮給的主意,而且想想還很有道理,老百姓都喜歡看大戲麼,這是一個極好的宣傳手段,憑什麼要擱置?

就才幾天的時間裡,宣傳部就來了個大變樣。其效率的提升顯而易見!

而最高法院的出現對於司法審判方面更是有極大的建設作用。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選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409章 趙家官制)閱讀記錄,下次開啟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請向你的朋友(QQ、部落格、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