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了使團一些賞賜,打發回去了。

趙亮此前給和珅的信中,蘭芳的份量還是佔很重的,除了提及了蘭芳依舊想要內附這一點外,然後就著重點了點蘭芳現在的對外策略。

把柔佛的事兒通通推到了蘭芳頭上。

原因就是蘭芳內附大清不成,沒有了大清做靠山就也沒有了在南洋置身事外的資本,所以他們只能變強,這樣才能不被荷蘭人給吃掉,也只能在對他們威脅最大的荷蘭人倒黴的時候落井下石。

而趙亮就是蘭芳的一個合作物件。

因為趙亮不是蘭芳人,他是大青果人,哪怕得罪死了荷蘭人,荷蘭人也要顧慮重重。

那獅子洲事名義上全是趙家在作為著,實際上卻只是為蘭芳做遮掩。

而至於如此做的好處,那當然是在利益上大大的收穫了。

這次衝突那就是因為荷蘭人跟英國人已經停戰了,扭過頭來的荷蘭人把目光盯在了這幾年跟他們疏遠了很多的柔佛身上,阿都拉曼頂不住壓力,轉手就把蘭芳賣了。

所以這事兒蘭芳必須要跟荷蘭人碰一碰的。

不趁著現在荷蘭人元氣大傷的時候去碰一碰他們,等荷蘭人恢復實力了再去碰他們,那不是自尋麻煩嗎?

但趙家也必須出力。

甚至一些事兒上都要打著趙家的幌子去幹事,而作為事後的回報,蘭芳給趙家的就是獅子洲那個彈丸小島。

這就是趙亮從內地湊集人手出海的根本原因。

“利令智昏!”

這是乾隆對趙亮參與此事的評判,也是乾隆對蘭芳的評判。

因為在乾隆的認知中,荷蘭人是從朱明時候就存在的一股老派勢力,陸軍實力是很不值一提,可水師力量相當強勁。

趙家在南洋有生意做,卻要得罪海上力量雄厚的荷蘭人,這不是利令智昏是什麼?

蘭芳一個才立起來枚兩年的‘彈丸小國’,就也要對荷蘭人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不是利令智昏是什麼?

不過乾隆並沒有說出口,因為他的眼睛被接下的小半截文字所吸引。

“拋秧法?此事可真如趙廣明所言這般?”

作為一個當了小五十年皇帝的人,乾隆再不如他爹雍正親自下地種菜耕種,那對水稻種植也是瞭解深刻的。

因為種植水稻是康麻子時候就引入皇宮的一皇家業餘愛好,乾隆人再浮躁對此也心中有數的。

這水稻種植最耗人力和時間的就是插秧,如果這能像趙廣明所言的拋秧,節省數倍之力、數倍之時間,那此法之意義就太過巨大了。

原時空拋秧法的出現可以說是很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就跟米尼步槍很相似,米尼步槍出現的時候後膛步槍就也已經出現了,而拋秧法被研究成熟之後機械化也慢慢的在中國推廣開來了。

但放在眼下的乾隆年間,這是絕對的一神技。

和珅一聽乾隆的問話心裡頭就立馬一鬆,知道趙亮這一關多半是能過去的。

“奴才已經使人去嶺南找了塊地,準備在早稻播種時候便來驗看,以確保此法之真實。但又因昨日福大人來信讓奴才心中著實不安,只能入宮呈交皇上定奪……”

和珅這話說的一點也不虧心,因為他就是這麼做的。早就派出家丁去南面搞地皮去了。雖然這裡頭也有他急於在第一時間就找趙亮好確定南洋事由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