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城現在雖然管著坤甸的趙氏莊園,治下也有幾萬人口,甚至還能拉起幾千人馬,權勢並不亞於內地的官僚了,但他聽到‘官’之後還是震動非常。

因為他這個大總管是草頭王,滿清授予的官才是真正的官。

這是趙城心中再樸素不過的一個道理了。

水稻種植,千年不變的一個章法就是插秧,又叫插田,一般水稻秧苗長到35寸長時即可移栽到田裡了,這即叫插秧。

想想看人赤腳踩在泥水中,一顆顆秧苗的彎腰插下去,速度有多慢,又有多麼的累人,只用腦子去想就能知道。

整個過程辛苦非常,是又耗人又費糧。

因為這是重體力勞動,必須吃好的。就跟農忙時候見點油腥一樣。

對比起來拋秧法可就輕鬆的太多了。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小鬼子想出的一個法子,只是他們的播種工序煩瑣,紙筒秧盤一次性使用成本高,兔子得到這種技術後又私下裡鑽研很久,然後發現只需用常規育秧方法育出秧苗後手工掰塊分秧,然後將秧苗連同營養土一起均勻撒拋在空中,使其根部隨重力落入田間定植即可。

省工、省力、省種子,操作簡單,穩產、高效,這可是省下太多太多的氣力了。

原本一畝地,就需要3到5個人工,但是現只要一人,對著水田拋秧,一天輕鬆搞定兩畝地。

此意義之大,對於天下百姓就如牛痘較之滿清權貴宗室一般。

只憑這一項發明,換個三品官都不虧。

更絕對的可以流傳千古。

當初趙亮提出這個法子的時候,所有人都張大了嘴巴,只差眼睛裡噴出‘胡扯’倆字了。

可趙亮並不下達強令,因為他知道這事益緩不益急,就跟牛痘一樣,只要已出現效果,之前再多人說三道四的都不值一提。

事實證明,那的確很香。

最早的幾處農莊裡,一萬畝地裡弄出個百十畝,用來試一試,都不需要等到收穫時候,大家就能清楚的看到拋秧法的優秀。

不但能能大幅度地減輕勞動強度,縮短工作時間,並且還省秧田,提高工效數倍,同時沒有緩苗期,可比手插秧田,每畝還能增產一些糧食。

移民們只要看了一遭,第二季秧苗的時候,你不需要多說一個字,他們自己就乖乖的拋秧了。

就因為這個,都不知道多少人把趙亮奉若神明呢。

不過趙氏莊園是越來越大了,跟外頭的交往交流也越來越多了,拋秧法的秘密很難保密,所以他回去後直接把本子送給和珅去。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選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316章 敬若神明)閱讀記錄,下次開啟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請向你的朋友(QQ、部落格、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