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瀋陽八王寺、青島嶗山汽水、四川天府可樂、天津山海關、北京北冰洋、廣州亞洲汽水,以及武漢大橋。

只要有點名氣的本土的品牌,全部都收購。

在八十年代,國產汽水達到巔峰,別說以上品牌,就是連鞍鋼都有自己的汽水品牌。

真的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各家獨霸一方。

天津的山海關,一度成為國宴飲料。

天府可樂巔峰光納稅就有7000萬!

而北冰洋更是做到了日產84萬瓶,年產值超過一個億。

但令人唏噓的是,就是這樣的銅牆鐵壁般的飲料佈局,在短短几年內,幾乎都離奇的死亡了。

怎麼死的?

很簡單,他們都與可口和百事合資了……

當然了,現在不能叫做收購,而叫合資。

但是,明明這些汽水做的好好的,為什麼要合資呢?

其實,這些百家爭鳴的汽水局面,是存在問題的。

就是……沒有一家能統一江湖。

就像武林缺少了盟主。

而原因就是,當時各廠的裝置灌裝工藝都還是1.0的配置。

這會的灌裝裝置,因為沒法用機器自動將水分和糖漿按照精準的比例混合。

所以,都得先把糖漿一份份的灌到瓶子裡,再回過頭來灌水。

而在看看,可口和百事,早就開始使用濃縮液生產模式了。

對比一下效率:國產機器一小時只能灌裝2000瓶,而可口和百事,一小時可以灌裝8000瓶。

國產的封罐機,一分鐘只能灌130罐汽水。

而進口的,一分鐘可以封1000罐以上。

注意,這還只是數量。

灌裝和封罐的質量還沒算呢。

在加上現在的交通運輸情況,北冰洋從京城賣到廣州,可能半路就沒氣了。

所以,這個時期,說好聽是百家爭鳴,說直白一點,這些飲料廠都遇到了瓶頸。

是原地踏步待宰的羔羊。

以上,有人會說,既然這些飲料廠啥也不是,為什麼可口和百事還要收購呢?

直接幹倒他們不就行了嗎?

但是,這些老汽水雖然在裝置和工藝,管理等方面不如國際先進。

可是有一點,是可口和百事垂涎和不具備的。

那就是每一家的銷售渠道!

可以說,這些飲料廠的銷售渠道,像毛細血管一樣,鋪滿大陸內地。

在這個時期,銷售和渠道可是兩個獨立的時空。

你可以在電視上做廣告,做到人人皆知。

但是,老百姓一去衚衕口的小賣部,一看,根本沒你的產品,你還賣個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