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鋼鐵部,鐵礦,裝置廠家,鋼廠之間的關係。

武長風已經聽明白了。

這裡面的關係是老母豬戴胸罩,一套又一套。

因為鋼廠需要島國技術。

電力與電信部門合夥掏錢,只為取得鐵搭建設所需的便宜鋼材。

而便宜的鋼材需要便宜的礦石。

而鐵礦需要高階的外國裝置,在不耽誤工期的情況下,開採效率得到提升,才能將礦石的價格壓下來。

偏偏這時候,國家已經發文明確要求。

必須保證國有企業裝置的國產裝置佔有率必須達到一定指標。

在這個時間段。

是技工貿,還是貿工技的爭論依然不休。

有人認為:與其投入資金研究技術和裝備,還不如直接買現成的。

好用還省時省力。

對於經濟的提升效果明顯。

但一些清醒的人士提出反對意見:沒有國產裝置,就是將國脈送給外國人掐著。

永遠是被屠宰的一方。

事實是,但國內追著國外腳步研發技術的時候。

只要國內的技術和大型裝置追趕達到一定程度。

國外馬上就會開始降價。

降到國產裝置毫無競爭優勢,根本賣不出去。

這就會造成:大量研發資金砸下去,轉化的研究成果分文不值!

不能在技術上形成超車,永遠都是被牽著鼻子走。

這也是一些人提出“研不如買”的根據。

但國家層面對此有深刻認知。

手裡沒底蘊,靠買,是買不出一個未來的。

所以要求國企,在採購裝置方面,必須購置一定數量的國產裝置。

這是強制要求,沒有通融的餘地。

否則……

國產大工業將猝死在萌芽狀態!

指望輕工業強國?

別開玩笑了。

只有實業和大型裝置才是國之根本!

是一個國家牢固的基礎。

經得起風吹雨打。

換到此時此刻。

這個會議就此進入一個怪圈。

趙廠長的150運輸車是大陸第一臺,此前一直被外國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