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咸陽城中發生了一些大事。

其中一件事,是李信狠狠的收割了一波財富。

他只是僱了十幾個落魄計程車人,抄了一些狗屁不通的闢謠文章而已。

做所以說抄,因為這些文章全都一模一樣,只不過換了個名字。

李信拿著這些闢謠文章給那些朝臣看了。這些朝臣和吳馳的反應一樣,猶豫再三之後,拒絕了李信的好意,並且拿出來一百萬錢,給李信賠禮道歉。

畢竟……伏堯公子已經答應了他們要畫連環畫。兩者相比較一下,當然是選擇伏堯公子的連環畫了。

而咸陽城中的第二件大事,是很多朝臣忽然一夜之間,對伏堯公子讚不絕口。

伏堯公子,因為一些僕役的過錯,竟然親自登門道歉,向自己解釋,這樣的胸懷,這樣的人品,這不就是傳說中的聖賢君主嗎?

而且,這些朝臣隱隱約約的有點小心思。如果伏堯公子的連環畫出來,那自己是不是可以揚名立萬了?

因此……他們在內心深處,竟然自覺不自覺地,有點巴結伏堯的心思。

這兩件事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都敏感的察覺到,朝臣們對於理想太子的人選,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以前他們中意的是扶蘇。

雖然扶蘇是淳于越的徒弟,篤信儒學。但是扶蘇畢竟是長子,而且為人寬厚。如果扶蘇做了天子,大秦也不會壞到哪去。

但是現在朝臣們忽然發現,這伏堯的才能,似乎要在扶蘇之上,如果伏堯做了天子,大秦可能會更好。

這些,都只是朝臣私下猜測罷了。至於嬴政是怎麼想的,朝臣們並不清楚。

天威,不可測啊。

至於另一位爭奪太子的人選,胡亥。朝臣們幾乎快把他給忘了。

旁人把胡亥忘得一乾二淨,但是李斯和王綰並沒有忘記,他們不斷地給嬴政上書,最後嬴政當真同意了,准許胡亥離開大秦,前往孔雀國鑽研佛法。

與胡亥一同過去的,還有派往孔雀國的官吏。

這些官吏由兩部分人組成。

一部分是曾經彈劾李水和李信,誣陷他們謊報軍情的人。這些人入選了李信的名單之後,又死要面子,不肯去挨耳光,於是被派到了孔雀國。

另一部分人,則是考中科舉之後,名次比較低,還沒有被安排官職的讀書人。

這些人普遍出身不高,而且年紀較輕。他們幹勁十足,滿腦子想到都是在孔雀國幹出一番事業來,好衣錦還鄉,回到大秦做高官。

至於向孔雀國派駐一位皇子封王,這件事王綰和李斯也曾經提議過。

他們雖然沒有明說是誰,但是既然胡亥已經要去孔雀國了,那麼自然而然就應該是胡亥才對。

不過……嬴政在下決定之前,召集了朝中重臣,在書房中商討了一番。

封王的提議,遭到了李水的反對。

對於李水的反對,李斯和王綰都很不滿。

因為只有胡亥封王,才能藉助孔雀國的力量反對李水,而他們兩個才能從中漁利。

因此他們極力促成此事。

王綰問李水:“請問謫仙,孔雀國為什麼不能封王呢?你之前也說了,我大秦國土廣袤,不封王的話,難以鎮住各地反賊,容易重現東周以來的亂世。”

“如今孔雀國距離我大秦十分遙遠,不更應該封王鎮守嗎?”

李水乾咳了一聲,說道:“不知道丞相大人,有沒有聽說過仙學。”

王綰:“……”

淳于越聽到仙學兩個字,就想起仙儒論戰來了,心裡老大不是滋味。

雖然淳于越最近有點看開了,但是儒學畢竟是他研究了大半輩子的東西,可以說塑造了他的世界觀。

即便在他心中,儒學治國的理念動搖了,可是他依然把儒學當成一等一的學問。

上次的仙儒大戰,儒學一敗塗地,每每想起來,淳于越都痛不欲生。